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政策法规 > 教育部文件 >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时间:2014-10-09 19:07来源:教育部网站 作者:教育部 点击:
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遵循高校师德建设规律,着眼长远,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同时重点解决当前高校师德突出问题,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
教师[2014]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现就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敢于担当、锐意创新,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所带来的负面现象也对教师产生影响。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方法陈旧、实效性不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高校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素养。

  二、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原则和要求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高校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工作要求:充分尊重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高校教师自尊自律自强,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三、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举措

  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必须开设师德教育专题。要将师德教育作为优秀教师团队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培育的重要内容。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建立师德建设专家库,把高校师德重大典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他们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鼓励广大高校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宣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宣传普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展现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契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集中宣传高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对于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应对并有效引导。

  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结果应通知教师本人,考核优秀的应当予以公示表彰,确定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向教师说明理由,听取教师本人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师德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

  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将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估重要内容。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及主管部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

  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高校教师不得有下列情形: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有上述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四、充分激发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

  广大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师德发展目标。要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要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要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

  高校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高等学校章程,明确并落实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中,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创设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环境条件。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保障教师依法行使学术权利和学业评定权利。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申诉权利,依法建立教师权益保护机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健全教师发展制度,构建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合作。

  五、切实明确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

  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高校要明确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成立组织、宣传、纪检监察、人事、教务、科研、工会、学术委员会等相关责任部门和组织协同配合的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合力。要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要加大师德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为师德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高校主管部门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并落实具体职能机构和人员。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支持高校设立师德建设研修基地,搭建教育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科学化水平。

  各地各校要根据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

教育部

扩展阅读一

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

就《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研究制定该文件的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社会各界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文件出台的背景。

  答: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有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师者,人之模范也。’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教师队伍在教育事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战略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工作的纲领和指南。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有德之人,靠有德之师。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敢于担当、锐意创新,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受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负面影响,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特别是近期极少数高校教师失德行为的出现,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为进一步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2.问:高校师德建设复杂性、综合性很强,请问文件是如何形成的?

  答:为做好文件研制工作,2013年初设立以东北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全国有关领域优秀专家组成课题组,进行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专项研究。在课题组对中外师德建设情况比较研究基础上,征集全国各地、各高校师德建设经验和做法,赴全国分别召开了7个省(区、市)教育部门和108所高校主管领导座谈会,重点访谈师德先进典型人物10余人,发出调查问卷近12000份,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广泛听取顾明远、林崇德、劳凯声等知名专家、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主要负责人意见,书面征求32个省级教育部门、75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37所省属师范大学和部内政法司等12个相关司局的意见建议,对文稿多次讨论修改完善,形成文件。

  3.问:请谈一谈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答: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价值引领,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师德为上,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改进创新,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高校师德建设的工作要求是:充分尊重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高校教师自尊自律自强,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

  4.问:《意见》中的长效机制包括哪些方面。

  答: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包括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六大机制。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创新师德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将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将师德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对于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应对并有效引导。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将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估重要内容。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高校及主管部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5.问:《意见》的惩处机制中划出哪些师德禁行行为?

  答:《意见》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即: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6.问:《意见》为何要强调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

  答:《意见》提出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办学的主体,也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只有高校教师的主体权益得到保障,切实落实和尊重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教师自觉地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做到自尊自强自爱,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

  7.问:《意见》为何要明确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

  答: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各部门齐抓共管,没有明确责任人和牵头部门,导致谁都可以管,谁都管不好的现状。此次明确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并要求高校明确牵头部门,由相关责任部门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

  8.问:《意见》出台后,如何确保有关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

  答:《意见》要求各地各校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确保有关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

扩展阅读二

自尊自律,为人师表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落实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非常重要,非常及时。说它非常重要,是因为高等学校教师是社会最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是青年的导师,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正如《意见》中所讲的,“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说它非常及时,是因为当前我们的教育正在遭遇到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社会各种思潮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向学校奔涌而来。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我们的青少年可能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高等学校不是社会的真空,同样受到社会消极风气的影响,“极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因此有必要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有效长效机制,树立正气,抑制邪气,把高等学校建设成神圣的学术殿堂、育人的高地。

  中华民族有重视师德的传统。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教师治学和育人的统一,主张“以身作则”,不仅重言教,而且重身教。韩愈《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也即传授做人的道理,这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所以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当代教育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拟定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十分精炼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也充分表达了高等学校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高等学校如何加强师德建设?高等学校的教师都是有渊博知识、有理性认识的知识分子,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应该以教师为主体,强调自尊自律,明确自己所负的育人使命,以身作则,成为青年学子的榜样。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要把师德修养作为入职培训的第一课,使他们认识教书育人的使命、师德的重要性。对于中老年教师主要强调淡泊明志、严谨笃学,敬业爱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能够引领青年教师和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德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是唯一的途径。毛泽东主席说,教育者先要受教育。教师要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当然也要学习理论,要广读群书,通过学习达自尊自律、慎独自爱的精神境界。

  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国事,明确高等学校所肩负的培养人才、振兴学术、创新知识的使命,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高校教师要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美德,树立矢志爱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待人、慎独自爱的精神。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高校教师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既具有中华民族的特点,又具有时代的特征。高校教师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引导和把握好人生方向,提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高校教师要博览群书,文理联盟,理科教师可以读点文学艺术作品,提高文化修养;文科教师可以读点科普作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读书来修身养心,提高文化修养、思想品位、高尚情操。我国历代大师名师无不重视自我修养、注重道德文章。

  高校教师要树立严谨治学的学风,反对浮躁、反对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思想;反对导师霸权主义的老板思想,把学生当雇员,只使用不培养。总之要与歪风邪气作斗争。

  高校教师的自尊自律是主体,但也需要有制度来保障,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就是一种制度保障。各个学校需要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扩展阅读三

应重视高校师德的特殊性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认真学习,感受颇深。高校师德特殊而重要。我认为高校师德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师德以培养杰出人才为标志。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这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的最根本标志。我们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所以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二是高校教师师德以淡泊名利为行为准则。在师范教育界,有句经典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利伤志,一名大学教师不仅要身正有德,还要不断地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的同时,远离名利、淡泊自守;三是高校师德以崇尚学术为基础。学术是高校教师的生命,崇尚学术、艰苦奋斗、一专多能并积极追求更高学术水平是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表现;四是高校教师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创新意识是凸显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伦理性和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

  一、做严慈相济师爱的开拓者

  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我提倡实施“爱的教育”,即爱祖国、爱党、爱教育、爱学生。爱的教育集中地体现在“师爱”上,正如习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说的,“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倡师爱,首先要强调高校教师师爱的特殊性。同样是师爱,对成年期的学生所涉及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与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经历和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走上社会之前或成为杰出人才之前,对今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一段历史。因此,高校教师要处处关心自己学生走向人生成熟的问题,真正意义上“自主学习”的问题,如何热爱专业迈向社会的问题,怎样去准备建功立业的问题等。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实际出发加以关心,而且可以在毕业后“跟踪服务”,全面帮助学生学科平台的建设。同时,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师爱,更要提倡多一份民主,少一点“师道尊严”,应对他们有足够的尊重。提倡师爱,必须强调严慈相济,“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所谓“严”,首要强调的是“做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性,发扬理想信念,传承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同时,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因为要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严谨治学是前提。我们当研究生导师的,应当在招生、入学、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坚持“严师出高徒”的做法。提倡师爱,在这个感情投入与“回报”的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高校教师的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不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长,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会影响其毕业。因此,我倡导高校教师应把整个心灵奉献给学生,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以此实现教书育人的功能。

  二、做廉洁从教的执行者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校训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具有代表性。“人师”、“世范”的含义之一是“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具体地讲,它提倡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依法执教。坚持廉洁从教,就要顾全大局。高校教师应在顾全大局中坚持自尊、自律、自强,做灵魂之师、学问之师、诚实守信之师、社会公德之师,特别是清廉之师。坚持廉洁从教,就要甘为人梯。高校的发展需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的干部和学术带头人,健全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我们更要激发年轻教师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设有利年轻学者出精品、出效益,有利成长的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局面。坚持廉洁从教,就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努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上梁正,下梁才能不歪,我们的教师才能多带出一些德才兼备的学生。

  三、做学术道德的实践者

  学科建设是高校重中之重的任务,而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崇尚学术,谨防玷污正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的关键。玷污学术、学术失德,是高校教师的耻辱。讲学术道德首先要讲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高校教师,不管是从事自然科学的还是从事社会科学,肩负使命是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作贡献。这几年教育部表彰的师德模范或优秀教师中,有相当一批是高校德才兼备的院士、专家,他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其一切贡献给中国科技事业,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讲学术道德,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因为学术活动是科学研究的活动,要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高校教师要从师德要求出发坚持真理、探求真知、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讲学术道德,就要自觉地树立法制观念,不做任何学术道德失范的事。在学术研究中自觉带头认真履行保护知识产权职责,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是高校教师师德的起码要求。讲学术道德,就要保证学术评价的公平和公正。高校教师参加学术评价的机会很多,无论参与哪种类型的学术评价组织,都要坚持客观的原则,不滥用学术权力,做到对任何个人或单位都能照章办事。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 林崇德)

扩展阅读四

与时俱进 创新方法 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给高校师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坚持与时俱进,科学谋划,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外部引导与内在激励作用,强化立德树人,因时因地因校创新开展师德建设,引导和激励广大高校教师争做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是促进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的现实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千方百计为这支“筑梦人”服务。

  一、在不断完善中构建师德建设管理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加强师德建设,基础在教师,关键在引领。加强对高校师德建设的领导和归口管理十分必要,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高效务实的工作格局是师德建设的组织保障。通过构建两级“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明确高校领导责任主体,形成党委、政府互通有无,齐抓共管,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广泛参与的师德建设工作格局。在省级层面,积极探索构建“宣传部门、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通力合作的“三位一体”领导机制;在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构建“党委、行政、师生”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传统高校师德工作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组织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促进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

  二、在人文关怀中构建师德建设激励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不但要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更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帮助教师创造达到这些要求所必备的条件。首先,要建立健全感情留人的激励机制。坚持教授治学,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术建设和学术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理事会、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从教师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把师德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关心、理解、体贴教师,把师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好事,为教师创造“多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的实际工作之中,用情留人。其次,要关注青年教师,建立健全事业留人的激励机制。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随着高校的发展,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所占比重急剧上升,青年教师正在成为高校育人的主力军。坚持尊师重道、崇尚学术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去行政化,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住房保障及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各种表彰奖励方面大力倾斜一线教师,特别是一线青年教师,把增强青年教师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作为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校园变成高雅的学术殿堂,促使青年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把教书育人和发展学术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鼓励带动广大教师一心一意教书育人,聚精会神钻研学术。

  三、在监督评价中构建师德建设约束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建立一个信息畅通、责任明确、反应迅速的约束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对教师提出师德义务和要求,提高师德建设和师德评价的规范化水平,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构建“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高校教师师德表现纳入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纳入评价监督体系,将师德、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内容渗透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实行师德师风表现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切实扭转教师重科研、轻育人、轻师德的倾向。其次,要加强监督评价,严格教育教学规范管理,通过听课、督教、互评、教学质量评价等途径加强对师德水平的监督。建立多种有效的师德意见,投诉平台,接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和评价,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全方位的评价监督体系。严格实行惩罚机制,明确“师德红线”,对违反师德的行为绝不姑息,发现一起,曝光一起,查处一起,使师德建设在制度上有抓手、个人行为上有对照、学校管理上有规范、评价考核上有依据,以规范促提高,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

  四、在榜样示范中构建师德建设宣传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把宣传教育贯穿到学校各项常规工作中,充分发挥热爱教育事业、学识渊博的老院士、老领导、老劳模、老教授等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大力树立和培育新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先进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微信、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阵地和手段,在寝室楼道、教学楼、专业教室等场所悬挂标语、口号、图片等,潜移默化中对教师进行提醒,对学生进行教育。经常性举行师德师风先进经验交流会,新老教师师德座谈会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使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乐于从教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旋律。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永怀仁爱之心,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嘉毅)

扩展阅读五

以完善机制为契机 努力提高师德建设水平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切实解决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目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重要讲话提出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立足河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要深刻认识《意见》出台的重要意义,立足长远切实细化完善机制举措,全面提高高校师德建设水平。

  一、把握主题,注重实效,扎实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意见》的出台构建了高校师德建设从内容到体制、从践行到检验、从现实到长远的完整体系,是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以《意见》为遵循,全面加强全省高校师德建设应着力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握主题,明确方向。师德建设的主题主线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深刻理解、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远意义,筑牢高校教师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要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在全社会带头履行公共道德,树立高校教师的崇高风范,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意义,立足本职岗位,树立崇高追求,从大处着眼,建功立业;从小事做起,规范言行,做学生的楷模。

  二是要把握规律,整体构建。要坚持知行统一。要通过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报告,宣传高校先进典型事迹等各种形式,引导广大教师把握时代要求与自身价值的契合点。要坚持考评统一。要推行高校师德全员考核,建立公开、透明、参与广泛、公平公正的师德评价机制。要坚持奖惩统一。要大力宣传褒奖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其引导时代风尚的作用。要严格查处师德失范和违规违纪行为,建立严格的师德监督、惩戒体系。要坚持建管统一。在推进师德建设中要充分尊重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总书记所说,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仅仅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三是要立足实际,有序推进。要坚持整体设计,提出统一的目标要求,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引领广大高校教师共同的目标追求;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岗位特点的目标要求;要坚持管理岗位、教学岗位、后勤服务岗位全方位推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浓厚氛围;要坚持从解决最突出、最现实,群众和师生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一项一项地解决,推动高校师德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二、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师德建设实效

  高校党委承担着抓好师德建设的主体责任。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分层落实,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纪检部门监督保障,师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是要成立协调组织机构。各高校要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正、副组长,主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组织、宣传、纪检监督、人事、教务、科研、工会、学术委员会等相关责任部门和组织协同配合的师德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定师德建设规划,组织师德典型评选宣传,开展师德教育,查处师德失范行为等。

  二是要落实院系的组织实施责任。把师德建设的具体任务落实到院系,落实到教研组。体现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的各项具体任务中。

  三是要加强师德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责任到部门、到院系,职责任务明确,运行有序的制度体系,使师德建设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各项工作任务有机构承担,有人员落实。

  四是要健全师德建设阵地。各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媒体、校园媒体、校园橱窗、校园微电影等展示师德建设成果,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学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校园氛围。

  五是要增加师德建设经费投入。像重视学校设施建设一样,重视师德建设的经费投入,学校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开展师德建设工作,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教育工委书记、厅长 刘教民)

把“师德为上”在高校落细落小落实
 

 “师德为上”是《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的重要理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有关“师德为上”的提法及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坚持师德为上,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在高校形成明德崇德育德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贯彻师德为上,需要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师德为上成为高校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使师德建设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落细,就是细处着眼,细致入微。“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校师德建设作为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事”,唯有从细处着眼,聚焦高校教师工作生活的具体细节,才能不失之于粗、流于形式,才能使师德为上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因如此,《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细致要求。譬如,《意见》提出“要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强调要抓住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端和结束“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等等。这些要求都是师德为上理念在“细”上的具体体现。落实“细”的要求,关键是要使高校师德建设细到人心、细化政策、细腻推进。细到人心就是要在认识和理念上着力,让师德为上的理念触及人的灵魂,成为高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这就需要着力提高高校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对高校师德建设时代内涵、本质特征、关键瓶颈的认识,以及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增强广大高校教师师德修养自觉,激发高校教师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着力引导学生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有益支撑。细化政策就是要将《意见》精神与各地各高校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明晰责任内涵、固化责任主体,以完善责任体系为支撑,着力构建高校师德建设权责对等的责任分解体系、科学规范的责任落实机制,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层层落实的“师德建设责任链”。细腻推进就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握高校师德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既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意见》要求,又要切实考虑高校教师的主观感受,坚持严格要求与关怀爱护相结合,严加约束与教育引导相结合,规范他律与自觉自律相结合,努力使师德建设润物无声、熨帖心灵。

  落小,就是小处着手,积小成大。“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把师德为上落到实处就不能大而化之,而应大处着想、小处着手,用一点一滴的“小”成就汇聚成高校师德建设的大篇章。《意见》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典范。譬如,围绕“严格师德惩处”,《意见》不是笼统地给出几个指导性原则,而是划定了八条明确具体的“师德红线”。这些“红线”既向上涵盖了“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发权益”的整体要求,也向下具化到了教学科研、兼职兼薪、招考推优、生活作风的“小枝小节”,为规范高校教师日常行为提供了依据和抓手。贯彻师德为上,也应坚持聚焦于小、久久为功,避免大而不实、大而不当。要重视“小事情”,就是要将师德为上融入高校教师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之中,体现在零零碎碎的小事小情之内,如一堂精彩的课、一场深度有益的师生对话、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一次帮扶困难学生的雪中送炭;要着力完善师德建设体制机制,重视考察高校教师在生活点滴中的师德表现,着力引导高校教师在平凡中见师德、在微小处见精神,增强高校教师落实践行师德规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抓住“小关节”,就是要谨记“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古训,“小题大做”、防微杜渐,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严禁教师参加谢师宴、收受礼金礼品礼券的规定,及时纠正“小关节”上的师德失范,大力引导高校教师保持“不矜小节,终累大德”的警醒,切实在从小节上抓严抓实,及时检视师德建设细枝末节,坚决防范小积弊拖成大问题。要选树“小人物”,就是要充分发挥师德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高校教师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特别是要重视挖掘和树立普通高校教师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生动故事,使师德标杆可学易学,避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落实,就是实处着力,务求实效。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坚持师德为上不是做样子、喊口号,而是要从实处着力,脚踏实地将之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自律、外化为教师的实践规范。这一点在《意见》中有充分体现。譬如,《意见》指明要“切实解决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高校师德实际效果”,围绕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应下大力气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摸实情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密切联系师生制度特别是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的道德预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高校教师的道德需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从而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办实事就是要将解决师德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破解广大高校教师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实际问题,切实理顺高校教师职务(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待遇、评优奖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满足高校教师生活改善、职业发展的合理诉求,为他们加强师德修养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求实效就是要常抓不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特别是要优先解决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师德问题,如学术不端、课堂不讲政治、教师兼职兼薪、师生不当交往等,维护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杨晓慧)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