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顾明远: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时间:2012-06-19 15:11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作者: 顾明远 点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现在学生“被教育”、“被学习”的状况。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学校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为学生的学习选择创造条件。



顾明远近照
 
  摘 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现在学生“被教育”、“被学习”的状况。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学校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为学生的学习选择创造条件。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人才培养模式;学习选择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教育一方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又是提高人力资源,增强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国都把发展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2011年国情咨文报告中用了很长的篇幅谈教育问题,而且四次提到中国。他说:“中国和印度等国已意识到,他们在作一些变革后将能够在新世界里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所以,他们开始对孩子进行更早和更长时间的教育,更加重视数学和科学。它们投资于研发和新技术。”[1]我国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教育至今仍然是大众议论的热点,对教育现状不满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的不在教育的内部,而在教育的外部。但教育内部也不是没有问题。
  当前教育中一大弊端是学生“被教育”或“被学习”。使学生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只有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并不排斥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各种学习环境,并且帮助学生进行选择。
  当然,学生选择的意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当他还在年幼时期,他不可能有自主的选择意识,但是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常常讲:“兴趣是学习最强的动力”或者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和爱好,也就没有选择。历史上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除了一定的历史环境促成他们成功以外,从他自身的因素来讲,往往出于他对某种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的选择和坚持。
  例如,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03年生于一个药剂师的家庭。李比希因为从小帮助父亲制造颜料、染料、化学药品而爱上了化学实验。有一次父亲要试制一种新药,让李比希到图书馆去查阅。李比希第一次看到书的海洋,把他吸引住了,他翻阅一本本化学书,才知道原来化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科学,从此,他终身爱上了化学。有一次,他把实验带到学校,上课时突然一声爆炸。老师勃然大怒,把他从学校开除了。他只好到父亲的朋友皮尔斯先生的药房里去当学徒。但他仍不放弃化学实验,有一次实验爆炸把老板的房顶给掀掉了。皮尔斯先生不敢再雇用这个小学徒了。直到李比希17岁考上波恩大学,后来又转到巴黎,逐渐步入了化学的殿堂,进行雷酸性质和成分的研究。他在化学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后来他又研究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就有了今天的化肥,使农作物产量倍增。他被世人认为是农业化学的开山鼻祖[2]。
  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学习进行选择。为什么我们要提倡高中阶段办学的多样化?就是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自己选择。
过去,我国的教育就像计划经济一样,全国一套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科书,学校、教师、学生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今天新课改的精神,除了强调培养目标中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外,就是要破除这个大一统,以学生为本,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尤其在高中阶段,要提倡办学的多样化,把选择权还给学生。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更多的适龄青年进入高中学习,学生发展的差异需求越来越明显。因此实施多样化教育,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学校就要创造选择的条件。我想有几种方式:
  第一,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这一点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做到了,如北京、上海的许多学校都设有几百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有的学校甚至只要学生提出要求,就设法开设课程。这要根据学校的条件,特别是要有合格的师资。我觉得光开选修课还不够。必修课也可以设立不同的层次。例如,美国有的学校高中数学就设有三个层次:普通数学、高级数学、快速学习数学,供不同程度学生选择。普通数学是最低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必修的,对数学有兴趣的可以选学高级数学,有些学生数学成绩很好,但不一定喜欢数学或者不一定将来学数学,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把高中必修的数学学完,腾出时问学习其他学科。我国有些学校进行分层教学,走班学习也是提供学生选择的好办法。
  第二,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倡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开展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探究的方法,也是学生的自我选择的过程。我这里举一个例子,一位美国华裔学生写了一本书叫《我在美国读高中》,他讲了几门课的学习情况。例如,九年级的历史课,讲1898年至1945年的世界史。老师并设有照本宣科,要求学生记住知识点,而是布置“历史文体组合”的作业。包含10个内容:列出历史事件表、对历史人物专访、给历史人物发逝世的讣告、对历史人物的颂文、一部历史电影评论、一部历史书的书评、一幅历史画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献辞。作业封面要求:一是采用表现美国历史的艺术形式;二是镶有历史名人的名言,两个月完成。这个孩子的作业中选择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东方战场,历史人物专访是飞虎队的陈纳德,对历史人物的颂文是宋庆龄等。这一堂课的作业充分体现出学生的选择,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同时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采集信息、探究等学习方法,而不是死记历史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他不仅能深刻理解,而且也是最牢固的。我国山东潍坊有一所小学,学生在家里建立了家庭实验室,开展了植物、昆虫的研究,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和方法。
  第三,高等学校应该参与到高中人才培养方面上来。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规划纲要》中说要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这很有道理。兴趣爱好从小就要培养,到高中阶段就不止是培养兴趣了,而是要巩固他们的兴趣,培养专业志向,培养他们坚持志向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为了提前让他们进入某一门学科领域,高等学校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在1975年开始在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这是在中学里及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种办法既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又能及早让中学生接触大学的学习方法。
大学教师要关心中学的教学,最好能联系一些中学,经常到中学走走,开开讲座。不仅能了解中学生的情况,包括思想、学习、家庭等情况,同时可以把大学的情况介绍给中学生,让他们及早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将来进人大学以后就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第四,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现在议论很多。其中一个问题是要不要提前培养超常儿童?有人赞成,认为可以早出人才;有人反对,认为儿童生下来差别是很小的,设置超常班有失公平。我个人的意见是,儿童的智力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智力的结构会有差异。有的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教育应该为不同的儿童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观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现他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但是儿童幼年时期的智力确实是差别不大的,智力超常的是极少数,因此不宜过早地设立超常班。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智力在某一方面超常的儿童。提供条件,逐渐培养,到了高中阶段在提供学生多种选择中使他们的才能脱颖而出。可以设置一些超常班,但不宜过早,也不宜过多。并非只有超常班才能培养天才,普通班申只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同样能够涌现出天才。也就是说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不能揠苗助长。在学生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学生的选择,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就说:“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传.其求之也佛。”又谈:“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也就是教师要知道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
最近还有一个热点问题是“虎妈”引起的东西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之争。有人宣扬中国式的传统教育优于西方教育。我想,这是一种误导。我们且不说“虎妈”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否可取。如果仔细读读“虎妈”写的那本书,你就会发现,“虎妈”的教育并非只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虽然她确实写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有许多不同,但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着美国方式,她女儿的音乐老师都是西方人,并非是中国人,更何况她的教是在美国那样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其实东西方教育各有优缺点,应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中国主张严格要求,打好基础;西方强调学生自由发展,创造思维。打好基础,创造思维两者在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结合起来.一定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教育。我国现在的教育已经陷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泥坑,再不要盲目地自满了。有人说我们学习西方的教育理念太多了。今天该反思了。其实真经并未学到,反思也只是浅薄的。我想还是要把人家的真经学透了,才能真正地反思,才能真正地本土化。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是我国教育摆脱困境的出路。
 
  参考文献:
  [1]要想赢得未来必须赢得教育竞赛[N].中国教育报,2011-04-05.
  [2]李辉,钱伟刚,卓勇,缨德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