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学术动态 > 国内动态 >
五学者批学术期刊标准四重罪 CSSCI沦为敛财工具?
时间:2014-09-02 10:01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弘 杨玉圣等 点击:
近日,以关注学术界腐败知名的学术批评网刊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炮轰CSSCI》一文,认为应该废除该标准,该文发出后,得到了方广锠等4名学者的响应。

新京报漫画/赵斌

本报讯 (记者张弘)近日,以关注学术界腐败知名的学术批评网刊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炮轰CSSCI》一文,认为应该废除该标准,该文发出后,得到了方广锠等4名学者的响应。

杨玉圣抨击CSSCI四宗罪

此番针对CSSCI发难的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他在《炮轰CSSCI》中,直指CSSCI“四宗罪”:

一,CSSCI来源期刊有明显的地域偏向,南京地区的刊物应有尽有。二,有一些以收费而广受批评的刊物被收入。三,部分受到学界广泛好评的学术刊物被排斥在外。四,学科分布严重不平衡。

杨玉圣称,CSSCI业已异化为高校学术评价标准的权威指数,并成了某些单位和某些人的敛财工具。

方广锠:废除CSSCI标准

其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发表了《废止以CSSCI为高校学术评价的标准》,明确提出,“敬请教育部长袁贵仁严令废止这一做法,严令教育部有关部门、全国各高校不得再以在CSSCI上发表论文作为对学生、教师的考核指标,同时加紧建立新的真正符合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方广锠称,CSSCI在“促进期刊提升学术质量、规范办刊行为”方面的意义应该肯定。但一个原本用来评估学术刊物水平的技术指标,被错误地用来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乃至评价高校科研水平的权威标准,这一做法违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

此外,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褚俊海、武汉大学教授李世洞、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童之伟等人,都对CSSCI表示了批评。

CSSCI的制作方回应

随着批评的展开,CSSCI制作方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了《严正声明》。该声明称,“我们欢迎任何机构和个人对CSSCI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坚决反对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蓄意指责和歪曲。”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没有哪一个评价标准能解决所有问题,不管是北大的也好,南大的也好,有些高校和单位拿CSSCI作为评价标准,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制作的目的只是想评价哪些期刊是比较好的。当然,一个好的期刊,也会发表烂文章。”

该工作人员称,教育部从来没有发文,高校要以CSSCI作为学术评价标准。

随后,参与两会采访的本报记者曾就此问题在两会期间采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但他表示暂不回复。此后本报记者又找到了另一名教育部副部长,他表示自己不分管此事,不太清楚。

■ 名词释疑

何谓CSSCI标准

国内高校通常采用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系统标准有两个,即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南京大学于1997年研制提出,最新的2008—2009年度CSSCI来源期刊共收录25个门类、528种刊物,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

由于各地、各单位纷纷把CSSCI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考评与奖励体制的主要参考标准,CSSCI大有统一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趋势。

■ 专家见解

杨玉圣:CSSCI沦为敛财工具

CSSCI异化为高校学术评价标准的权威,这也罢了。更不幸的是,CSSCI还成了敛财工具: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以研讨的名义,动辄召开两三百位主编参加的所谓研讨会(每人收取一两千元人民币的所谓会议注册费)。根据CSSCI官方网站,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若需查阅有关检索数据,还不得不另外交纳数百至数千元人民币不等的咨询费。究其原因,无非两层:第一,利益勾兑问题。第二,学术评价标准的异化问题。

方广锠:CSSCI导向学术浮躁

现在很多学校规定硕、博士不发表论文不准毕业。有数据统计,全国CSSCI学术刊物全部版面供给硕、博士都不够。学生要毕业怎么办?只好托人找关系,花钱买版面。非要发表论文,就导致了抄袭、剽窃等现象。教师也一样,用发表论文的多少作为每年考核的指标,让人怎么沉下心来做学问?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还要评职称。中国学术的将来在年轻人身上。现在的这套评价体制,毁了许多年轻人。

从杂志的角度讲,这给了他们一个卖版面的机会,造成许多CSSCI刊物质量低下,有的一期发表数十篇论文,另外还要出增刊以谋利。总之,以CSSCI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其学术导向是浮躁、不健康的学风。

扩展阅读一

张生:该批的CSSCI及无知的炮轰逻辑

 2010年02月02日  上海商报

  作者:张生

  坦率地说,近日围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颁布的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目录所发生的争论,我并不觉得意外,作为一名长期在高校任教并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教师,我和我的同事们此前也曾多次就这个话题展开过讨论。不过,可能是身份不一样,出发点也不同,我们的批评则更多的集中于CSSCI这些年来对学术研究产生的某些不良影响之上。 

  例如,由于CSSCI日益被各高校作为年终岁尾评估教师工作量的“计件”标准,以及评职称的标准,在这些刊物的“门槛”逐年升高之余,也使这些刊物的编辑无形中拥有了裁决学者们科研成果价值高低的“终审权”,乃至“可活人,亦可杀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们也纷纷由后台走到了前台,开始主动参与和组织学术活动,如果只是为了推动学术进步,相信大家都不会对此非议,关键是其中的无行之人借机中饱私囊,收受贿赂者有之,招摇撞骗者有之,在学界呼风唤雨,几成“学术大师”,而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界所发生的奇特的“编辑转向”的现象,一切以编辑马首是瞻,一切以编辑好恶是求,已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术研究的正常发展。这当然与南大所发布的CSSCI目录的权威和影响有关。所以,从这点来说,我并不掩饰我对CSSCI所带来的副作用的意见。

  但是,当我看到朋友转来的近期关于CSSCI所引发的几篇争议文章的时候,却逐渐感到其中的一些批评有些变味,因为我觉得很多文字已近似于无理取闹。先从《CSSCI:学术界的窃国大盗》一文谈起,最初我还真为作者的一腔正气所感染,看着看着就在电脑前正襟危坐起来,可是当我在文中读到他通过精心演算一道小学乘法题所得出的正确答案竟然推导出一个极其荒谬的结论之时,就忍俊不禁了。但随后在我看到杨玉圣先生的《炮轰CSSCI》且还是“论纲”的时候,却再也无法莞尔一笑了。作为学者,同时也作为一个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网站的编辑,杨玉圣这篇文章显然不仅用词失当,其中的蛮不讲理之处也让人吃惊,如他先批评“地域”优势,认为南京入选CSSCI期刊过多,可他却不说北京、上海入选更多,要是他能想想为何《科学》、《细胞》、《自然》等杂志不在中国,就不会发出这种貌似天真的疑问了。其次,他又以简单的类比法来质疑为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入选而《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等未入选,这就好像问为何杨玉圣供职的中国政法大学是211而西北政法大学却不是一样可笑。然而,比杨玉圣这份号称的“论纲”更堪玩味的是童之伟先生的三篇谈CSSCI的鸿文,与前者掷地有声的“炮轰”相较,童之伟的表演堪称“口技”一绝。他一出场,就来了篇“口述实录”体的《关于CSSCI》,在文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较真的故事和一篇认真的文章”后,我都几乎要相信了,可没想到当事主兼苦主也较了真,来文指出他这个“较真的故事”据以立论的证据的明确的错误时,他却能像玩变脸的川剧演员一样,不仅唾面自干,还来了个黑脸变白脸,不仅“再谈”,还“三谈”了一把CSSCI,反过来对对方倒打一耙,给人的感觉犯错误的不是他,反而是没犯错误的人犯了错误。作为法学教授,在文中他不仅搬出“民主”、“法制”这样的“免死金牌”,还搬出独家练就的“宪法”,以更加“公允”的口吻来掩饰自己的虚妄,更以恐吓的口吻让人不要叫杨玉圣为杨玉圣。如果碰到像我这样的法盲,还可能真被“宪法专家”童教授吓住了,但好在我还不是文盲,他的公开发表在合法网站上的“三谈”鸿文除了能搏得我三声讥笑之外,实在让人对其人格,最起码对其“文格”产生怀疑。以法学教授的身份这样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实在有失法学学者的专业水准。

  而我之所以在这里罗列这几篇文章的问题,只是意在指出,这样的批评方式并不可取。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列诸文对CSSCI的批评都不可取。诚然,CSSCI确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必避讳其中所产生的权钱交易,但其也并非一无是处。即以让大多数高校教师为之头疼的职称评审而言,在引进了CSSCI评估体系以后,虽然使“量”成为一个比所谓的“质”更重要的标准,从而使这一标准不尽科学,但同时也让很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职务的晋升中拥有了一个可以把握和衡量的尺度,这让其在职称评审中避免了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省去了很多麻烦。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CSSCI当不无功劳。至于更多的益处,似已不必多谈。

  其实,在我看来,对CSSCI争议的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南大的评价中心的遴选期刊的方式,而在于我国新闻出版部门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实际。这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大学的扩张,所拥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的数量已经是若干年前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但目前的学术期刊的数目却屈指可数,很多学科仍旧是一二十年前创刊的那几本在“苦撑危局”。尽管各个学术机构需要且有心也有实力创办新的学术期刊,可因受到管理部门种种规定的约束而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这使得“学术发表市场”的供求关系严重倒挂,或曰人为地使其变成了垄断性的“卖方市场”。僧多粥少,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腐败,而与此同时,现存的这些学术期刊因为缺乏竞争和淘汰机制,有的质量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谋求市场利益而降低水准,这样一来,且不说南大的评价中心只能在“茄子里面选将军”,甚或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南大的评价中心推诿责任的借口,但是也不能因此成为对CSSCI非难的理由,而更不能成为个人不负责任的言论的口实。(作者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

扩展阅读二

方广锠:就CSSCI作为学术评价标准问题答《新京报》问

 来自: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 2010-03-21 


方广锠按: 

  1月份杨玉圣先生在学术批评网上炮轰CSSCI,在下跟进呼吁。2月份美联社某记者来信要求采访。当时军售、达赖等等正不亦乐乎,我对美联社没有兴趣,也没有回信。3月份两会期间,《新京报》采访,提了5个问题。当天电话回答4个,3月11日《新京报》发表了其中一小段。 

  1月份的呼吁发表后,有网友评论“方广锠,我就觉得你是个傻逼,一天到晚没得事做吗?是不是你有什么索引工程要出来嘛?当下的中国,没得哪一件事不是从自己出发的。社科界这么多学者都没有说什么,就你、杨玉圣、还有个博士生在这里生事,要取消cssci。你行,就看你有多大本事。” 

  的确,我早就知道那样的文章没有用。2009年9月4日,我在给友人的信中就说:“学术腐败的主要根源在评价体系,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明白。但那么多人讲,讲了那么久,起作用了吗?不起作用。原因何在,大家也都明白。我不指望我的一千来字的小文章能起什么作用。”(《与某先生就<治理学术腐败,当前必须先向现行评价体制开刀>一文的通讯》,见我的博客“藏经洞/方广锠”)。但事关大局,明知不可为,亦须为之。且勇士已经在炮轰,我辈别的做不到,起码应该呐喊几声,助助威。 

  今按照《新京报》采访题目,补足全部五个问题,再送学术批评网并发在我的博客上。咱们就来个愚公移山,倒要看看这个CSSCI还能危害多久。 


  一、你所说的CSSCI弊大于利中的“弊”,从实际情况来说包括哪些方面? 

  方广锠:主要是让年轻学者无法静下心来完成学术训练和学术积累。我读博士的时候,老师规定我,三年内不准发表文章。我现在教学生,首先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风,要沉潜笃实,做老实人,做老实学问。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校规定硕、博士不发表论文不准毕业。有数据统计,全国CSSCI 学术刊物全部版面供给硕、博士都不够。学生要毕业怎么办?只好托人找关系,花钱买版面。这样,无论老师怎么教导都没有用,学生还没有出校门,就把路走歪了。这是社会制导的问题。还有,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有能力发表好论文,有的仅三年训练还不够。非要他发表论文,就导致抄袭、剽窃等现象。教师也一样,一等的学问是要沉下心来做的,所谓“十年磨一剑”。用发表论文的多少作为每年考核的指标,让人怎么沉下心来做学问?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还要评职称。中国学术的将来在年轻人身上。现在的这套评价体制,毁了许多年轻人。大家都在呼唤大师,用现在这套方法,只能出急功好利之徒,怎么能够出大师?至于那些博导还要剽窃,更是学术的耻辱。 

  从杂志的角度讲,这给了他们一个卖版面的机会,而且是一个供小于求的市场。造成许多  CSSCI刊物质量低下,有的一期发表数十篇论文,另外还要出增刊以谋利。 

  总之,以CSSCI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其学术导向的谬误是极其明显的,它将明显导向浮躁、不健康的学风,危害很大。 


  二、废止CSSCI作为学术标准后,是否就真能“促进期刊提升学术质量”? 

  方广锠:我觉得可以。一旦废止CSSCI作为学术标准,这些学术刊物就不能以收版面费来谋利,必须以稿件质量来吸引订户和读者,刊物质量也会提高。 


  三、如果高校不再以在CSSCI上发表论文作为对学生、教师的考核指标,那么应当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 

  方广锠:我觉得,对学生、教师的学术评价,还是应该以同行的评价为主,因为同行都是火眼金睛。我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这是公认的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机构。这里最大的好处是,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正因为如此,我所做的《敦煌遗书总目录》才能从1984年一直做到现在。一旦完成,将大大方便研究者。如果当时有量化的考核指标,我就不可能做这样的基础性研究。学术研究环境应当宽松,社会科学研究有自己的规律,无法搞量化。 

  有人可能会说,搞同行的评议也可能出现营私舞弊现象。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学者必然讲学术良知。即使有个别不良学者搞营私舞弊,他在学术圈必然难以生存。如果我把一本很差的学术论著吹得天花乱坠,那么同行必然知道我要么有私心;要么在这个领域实际是外行,水平很差。在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中,搞营私舞弊,无非是自我暴露。当然,必须设计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同行评议制度。一个好的同行评议制度,会产生良币驱逐劣币效果。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是劣币驱逐良币,逼良为娼。 


  四、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者多年未出研究成果,但是他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最终校方和研究者本人皆大欢喜。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研究者很努力,但是他可能最终也没能证明费马大定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又应当如何对待? 

  方广锠:首先,研究者的水平必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大家认为他有攻这个难关的能力。如果研究者失败,那么至少能让其他研究者认识到,这位研究者的研究路径走不通,这也是学术积累、学术财富。即使这位研究者与大多数同行的意见都不一致,在研究中一意孤行,不论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他的研究是严肃认真的,那么都有其自身价值,科学研究应该允许失败。 


  五、接上一个问题,如果遇到不能容忍研究者不出成果的校方,那么研究就可能半途而废,这种现象应该怎样对待? 

方广錩: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解答了所谓“钱学森疑问”,也就是为什么当今中国出不了大家,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 

  我想,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想办法找一家能够支持我做课题的单位。一家也找不到,我砸锅卖铁,自己创造条件去做。砸了锅卖了铁,还是不能保证起码的生活条件、起码的科研条件,我只能仰天长啸:这个国家为什么非要以CSSCI作为学术评价标准?谁让我生活在这个非要以CSSCI作为学术评价标准的国家? 

  当然,我算是幸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都很支持我的这个旷日持久的项目,给了我个人很宽松的科研环境。 
 

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延伸阅读一

杨玉圣:炮轰CSSCI(论纲)——兼论学术腐败

时间:2010年1月26日 作者:杨玉圣(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暨主持人) 来源:杨玉圣的博客 

CSSCI(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来源期刊),系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研制的有关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参考体系。因为教育部实施学术GDP战略,强制在各高校推行以CSSCI发表文章为学术评价标准的权威指数,结果CSSCI成为“学术界的窃国大盗”(见学术批评网近期署名文章)。 

  在不才看来,CSSCI是否“学术界的窃国大盗”,姑且不论,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CSSCI确实是中国学术病态的写照。我这么说,基于以下五点理由(论纲): 

  其一,在2010-11年度CSSCI中,来源期刊有明显的地域偏向,即凡是南京地区的刊物应有尽有。以入选的70种高校文科学报为例,南京地区有四种,即《南京大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声明之一:对于前两种之入选,百分之一百赞成)。再以入选的50种人文社科综合期刊为例,计有四种,分别是《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学海》《南京社会科学》(声明之二:对于前三种之入选,百分之一百赞成)。就是说,在上述120种入选期刊中,南京地区有八种,占总数之6.7%。可是,为何有《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而无《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为何有《南京社会科学》而无上海《探索与争鸣》以及《兰州学刊》、石家庄《社会科学论坛》等等? 

  其二,有一些受到广泛批评、以收费而昭著的刊物(如长沙《求索》、合肥《学术界》)被收入。可是,一些受到学界广泛好评的学术刊物(如张保生教授主编之《证据科学》、李德顺教授主编之《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余三定教授之主编《云梦学刊》等)居然被排斥在该来源期刊之外? 

  其三,2010-11年度CSSCI,在学科分布方面,各大一级学科数量严重不平衡。如经济学明显偏多(丁学良教授曾公开置疑说中国内地是否有十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但是,历史学明显偏低。而且,其学科分类划分之混乱,也是莫名其妙得很。 

  其四,作为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研制的有关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参考体系,如前所说,CSSCI业已异化为高校学术评价标准的权威(乃至惟一)指数。这也罢了,因为教育部之“捣蛋”乃一新民谣,姑且存而不论。可是,千不该万不该,CSSCI不能成为某些单位和某些主任等实权派人物敛财的工具: 

  第一,这个CSSCI是教育部投资(也就是花了纳税人的钱)几千万元人民币而研制的,从法理的角度说,此乃不折不扣的“国有资产”。而且,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士内部消息,教育部还每年划拨30万元人民币(即又花了一笔纳税人的钱)给该中心。 

  第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动辄挟“天子”(教育部)以令“诸侯”(全国两千余种人文社科期刊、八百余种以书代刊的连续性出版物即学术集刊),常常以研讨的名义,动辄召开两三百位主编参加的所谓研讨会(据说每人收取一两千元人民币的所谓会议注册费)。 

  第三,根据CSSCI官方网站,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若需查阅有关检索数据,还不得不另外交纳数百至数千元人民币不等的所谓咨询费。 

现在,这种严重涉嫌权(学术评价权力)钱交易的名副其实的学术腐败行为,为什么会愈演愈烈呢?原因固多,但归根结底,无非是如下两个根本原因:第一,利益勾兑问题。第二,学术评价标准的异化问题。正如有权威学者所说SCI是“Stupid Chinese Ideas”(中国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院士语)一样,CSSCI也可以形象地解释为“Chinese Stupid Stupid Chinese Ideas”。 

  由于不才人微言轻之故,这篇小稿不过是也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已。为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学者们以及有正义感的学刊主编们难道就不能就CSSCI说一句公道的话吗? 

2010年1月13日 凌晨 5:17 
1月29日 修订 

延伸阅读二

就《炮轰CSSCI(论纲)》一事告师友书
 

时间:2010年1月29日 作者:杨玉圣(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暨主持人) 来源:学术批评网
 

  作为一位21年高校教龄、长期在大学里讨饭吃的中年教授,我自己对于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严重异化、教育部推广CSSCI作为高校评估的惟一官方标准、CSSCI涉嫌严重权钱交易等病态现象,深恶痛绝,故有感而发,写作了《炮轰CSSCI(论纲)——兼论学术腐败》。因为学术批评网遇到技术问题而无法维护,故首发于我在新浪网上的博客。随后于2010年1月14日转发于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acriticism.com,www.criticism.cn)。

  文章发布后,不出所料,因为标题的强烈刺激性,在引发广大网友赞同或置疑的同时,也引起了包括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同仁的理解与支持、《东方早报》《成都商报》等媒体的积极回应。与此同时,作为主要当事人一方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也几乎于第一时间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严正声明》,声称:“2010年1月21日上海出版的《东方早报》发表了石剑峰采写的《中国学术“GDP”造假为敛财?》一文,文中大量引用了杨玉圣首发于“学术批评网”上的未经证实的言论,对我中心进行了毫无事实根据的指责和攻击,该文中的不实之词已经严重侵犯我中心的权益,并损害了我中心的形象和声誉。对此,我中心特严正声明如下……我们欢迎任何机构和个人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坚决反对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蓄意指责和歪曲。对于任何未经调查证实并损害我中心消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我中心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作为有教育部官方背景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居然因为一篇新闻报道引用了本人的文章而怒发冲冠、大动干戈,这在该中心的辉煌历史上很可能还是破天荒第一遭。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界朋友或者学刊主编来信或电话,希望能从学术批评网上撤下《炮轰CSSCI(论纲)——兼论学术腐败》一文,善意地提醒我见好就收,以免惹火烧身,比如被吃官司,等等。

  学术批评网自从2001年3月15日创办以来,因首发学术批评文章而事后由于朋友“说情”而撤稿的事情,也曾经发生过。这一则因为我也是平平常常一凡人,也怕被打击、被报复、被诉讼;二则我也深知中国学界也和中国社会一样,同样是“官本位社会”、“关系社会”和“人情社会”。何况,自己作为地道的山东人,重情重义乃为人处世之第一原则。我的好友大都也了解我主持学术批评网的这些尴尬与难处,故一般不会出面为撤稿事“说情”,怕我为难或者不给对方面子而碰一鼻子灰。

  关于《炮轰CSSCI(论纲)》一文,我想公开做出如下说明,请学界前辈、朋友、同行、同事和学生惠予理解:

  第一,拙文系本人个人的一家之言,欢迎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及其专家在内的学者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学术性的反批评。本网将在收到稿件后第一时间在“学术规范”、“学术批评”、“学术评价”、“学界观察”或“学术信息”栏目发布。

  第二,本人以及学术批评网发布有关CSSCI的讨论文章,系基于改革和改善高校学术评价机制这一学术公益事业,既非针对教育部,也非针对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更非针对该中心主任周宪教授及中心专家。

  第三,本人系以“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暨主持人”这一个体角色写作《炮轰CSSCI(论纲)》、主持有关CSSCI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讨论的,与我目前所服务的中国政法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没有任何关系。

  第四,正如俗话所云:“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既然已经拉开讨论的序幕,那么,无论是“文”(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或“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可能采取诉讼方式等非学术的应对举措),我本人均将采取不回避而是正面应付的态度。只是建议该中心,鉴于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既往的不公正、不光彩的审判记录,若该中心将来提起诉讼,郑重建议该中心直接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因为本人目前的常住户口在该区),以尽量节约司法成本、尽可能维护司法公正,从而“讨说法”。

  第五,谢绝任何领导、前辈、师友为《炮轰CSSCI(论纲)》而进行的任何方式的“说情”工作,即使为此而封闭学术批评网,亦在所不辞。

  本人以及学术批评网将就CSSCI的讨论,将负责任地进行下去。学界人心,道法自然。我相信,对于现行高校学术评价机制的讨论、批判与改革,不仅事关35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切实利益和高校评估等现实问题,而且事关高校学术评价的导向、高校学术生态的优化以及优良学风与文风的养成,这不是小事而是大事,不是私事而是公事。能不慎之乎?能不认真乎?能不严肃乎?

2010年1月29日 11:10
于青州银座佳悦酒店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