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学术动态 > 国内动态 >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纵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时间:2014-04-29 08:44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博智 点击:
在近日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上,与会嘉宾表示,论坛提供了多方共同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对话交流平台,也充分证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高校以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转型发展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纵论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在近日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上,与会嘉宾表示,论坛提供了多方共同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对话交流平台,也充分证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高校以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近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国内178所地方高校、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1个行业企业,33个政府及相关部门,54位经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德国、英国、荷兰、芬兰、韩国等国的高校和行业协会代表,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这一主题,就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型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这次论坛广泛邀请国内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和海外高校的代表,搭建了社会各方共议教育改革的开放性、国际化平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应邀出席开幕式,她赞赏论坛搭建了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的平台,体现了主办者的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

  加快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院士的呼声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和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院士从工程教育角度出发,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朱高峰院士认为,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必须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动摇,要建立“制造强国战略”,将制造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乔布斯不是培养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做好面向所有人的教育。高校要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推进教育改革,紧密产学结合,开展企业与高校联合创新,通过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使高校追赶、适应乃至引领产业发展。”

  如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谭天伟院士在比较了工程师培养中具有代表性的英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和美国模式后,强调工程师教育要重视应用技术,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系统培养从低到高三个层次的工程师。“现在中国工程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老师都从校门到校门,自己都没有进过企业工厂,怎么能够胜任教学生工程能力呢?”他认为,必须构建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的期盼

  来自行业、企业的嘉宾们对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推动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给予了热烈的回应,认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主动转型发展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秘书长陈晓明认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陈建洲提出,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具有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岗位需求,尽快缩短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再培养的周期。维维集团董事长杨启典认为,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企业在自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主动推动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是助推学校和企业发展双赢之路,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切实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助推企业产业技术升级,实现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双赢。

  三一重工总裁助理、人力资源总监章建纯在“行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分论坛介绍了三一工学院在传统的职业教育领域探索和开创为现代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方法与途径。在“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教育策略”分论坛,腾讯副总裁马斌分析了高等教育应对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策略,探讨了新兴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快速进入教育领域后高校的变革举措。在用友高级副总裁郭延生看来,本科高校转型面临着深刻的教育变革,“企业正在进入校园”。在不久的将来,将构建起由大学、教师、学生和企业全面参与的,以互联网模式运营为主导的人才生态圈。

  构建更合理的教育结构——教育专家的思考

  从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会的教育专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史薇对中国与德国、美国、瑞士、英国等国的经济与教育发展进行了历史比对分析,提出建立应用技术大学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果我们不能突破传统的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认识局限,必然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各类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23名国外专家介绍了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芬兰卡雷利亚应用科技大学校长彼得里·瑞沃尔博士指出,应用技术大学的三大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支持应用型研究和服务地区发展。印度迈索尔大学校长K.S.Rangappa认为,那些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大学才能够取得好的发展,而社会要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的转移应用。

  多位专家对转型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建议。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重点讨论了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提出转型发展要以专业和专业群的改革和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来进行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呼吁树立大职业观,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解决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和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提出要构建中央宏观调控的引导体制,构建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责任机制,确立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职能,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搭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通道,形成政、校、企之间信息沟通的机制和以评促建的质量保障体系。

  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是推进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袁振国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八大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通过对全国40多所地方高校的实地调研,指出不同类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在领导与决策机制的灵活性、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样性、教师结构的合理性、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符合度等方面面临的不同问题,应通过改革创新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政府的行动

  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欢迎的是地方政府。在论坛举办的地方与高校对话活动中,合肥市、许昌市、驻马店市、常熟市地方政府领导与合肥学院、许昌学院、黄淮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校长介绍和分享了校地合作的收获与体会。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晓光评价: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并取得实效的合肥学院是“合肥人民自己的大学”,是“培养合肥自己的工程师的摇篮”。黄淮学院虽然只是一个刚满6岁半的本科院校,但在驻马店市市长武国定眼里,是驻马店的城市名片。据武国定介绍,驻马店市之所以能够吸引投资达30亿元的银泰电动汽车生产项目,就是企业看到了黄淮学院转型发展以来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师生精神面貌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常熟市副市长陈惠良介绍,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始终面向常熟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助推了常熟产业的转型升级,市政府对学校的支持不遗余力。许昌市委书记王清义说,许昌学院列入河南省转型试点高校后,市委、市政府一个月内就作出决策全力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地方政府领域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只要地方高校紧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会赢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之路就越走越宽阔。

  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型高校——改革创新在路上

  论坛邀请了重庆、云南、安徽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交流了省级试点工作情况。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认为,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之途径,抓住了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关键、地方本科高校之内核、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精髓,应以此为主题重新审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与规划。重庆已建立起由6所高校组成、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转型发展高校联盟,明确了各转型高校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介绍了云南省创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计划根据滇西特色产业布局兴办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学院,实现“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介绍,安徽省率先提出了“应用性高等教育”这一区域性高等教育体系,正在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此外,黄淮学院、浙江科技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10多所地方高校报告了转型发展先行者的经验和体会。

  与会嘉宾表示,这次论坛提供了多方共同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对话交流平台,也充分证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高校以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并表示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为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推动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记者 刘博智)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8日第3版


驻马店共识

2014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4年4月,178所高等学校聚集驻马店,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我们愿意成为这一改革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

  我们深知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教育文化间相互关联也日益加强;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启动,这一切的深刻变化,都要求高等教育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过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让青年人有更好的未来,使高校毕业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是高等教育最朴素和最基本的职责。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必须聚焦到更好地服务青年就业上,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将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应用到生产、生活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更需要加快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和积累,把培养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

  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证明,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不断深化的工业化进程,催生了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使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青年就业得到了更好保障,社会更加稳定和公平,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们深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李克强总理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国家已经把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摆上了议事日程。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是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破冰之旅,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打开一线劳动者成长空间的必由之路。

  这更是一种挑战,是对我们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挑战,是对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挑战,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凝聚合力,以更大的勇气、信心与决心,发新时期地方高校改革之先声,唱响产教融合主旋律,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

  我们期盼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校设置、评估、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期待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呼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使高校自主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迅速做出决策;呼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互赢、共同发展;希望得到更多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转型刚刚开始。我们要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困境中突围,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定位已经清楚,方向已经明确,但每一所学校都要走自己的路,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多路径的突破和多样化的发展。我们坚信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我们终将实现这样的愿景:因为我们的存在,社会更加美好;因为我们的进步,国家更加繁荣。我们的学生将站在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前沿,充满创新创业的激情,在社会每一个领域的进步和繁荣中创造价值、做出贡献。

  超越自我,赢得挑战,必将迎来中国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8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