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学术动态 > 国内动态 >
教育调查: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时间:2014-04-09 08:18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柯进 点击:
3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依托“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所发布的学术论文指数,根据2011至2013年度期刊或研究机构的转载量、转载率、综合指数提高幅度3个量度,粗线条勾勒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教育调查网络版仅限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首发,与本报无协议转载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高校人文社科成长“成绩单”

——201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评述

  “我们至少要拿出三样东西走向世界:一是让中国的哲学文化传统走向世界,二是让对当下中国的深度研究走向世界,三是拿出我们基于中国立场对世界秩序性质、走向的重构与理解走向世界。”

  这是6年前著名法学专家、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寄托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上的梦想。

  邓正来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近年来,国家先后启动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发展态势究竟如何?学术创新力度和学术研究力量分布状况及变化轨迹如何?

  3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依托“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所发布的学术论文指数,根据2011至2013年度期刊或研究机构的转载量、转载率、综合指数提高幅度3个量度,粗线条勾勒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高校学科期刊进步幅度最小

  在此次纳入测度的2011-201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年均转载的1487种期刊12637篇论文(不含报纸、图书发表的论文)中,涉及高校主办期刊675种,被转载论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总量的39.05%。

  以转载率排行榜为例,2011-2013年度,高校学报、社科院(联)综合期刊和党政干部院校学报三大系统主办的综合期刊排行榜中,高校学报在榜期刊占榜单总量的比例为63%,新上榜期刊的比例分别为26%,高于社科院(联)综合期刊和党政干部院校学报的13.33%和23.33%。

  这意味着高校学报在榜期刊比例最低,新上榜期刊比例最高,榜单变动幅度最大。从进步因子来看,三大系统综合期刊排行榜中,2013-2011高校持续进步期刊的平均进步因子为81.18%,低于社科院(联)综合期刊和党政干部院校学报的107.13%和121.78%;高校未上榜期刊的平均进步因子为-14.49%,而社科院(联)综合期刊和党政干部院校学报为16.22%和60.40%。可见,高校学报进步幅度最小。

  就在榜期刊和新上榜期刊占榜单总量的比例及其平均进步因子而言,法学、教育学和工商管理等学科在榜期刊比例较大、新上榜期刊比例较小。这种分布状况说明这些学科期刊阵营相对稳定,未上榜期刊必须付出极大努力方可入围。

  在榜期刊中,公共管理、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比例较小、新上榜期刊比例较大,说明这些学科期刊之间竞争激烈,只有具有相对较高实力的期刊才能稳居榜单。其中,变化最小的法学学科在榜期刊和新上榜期刊的比例分别是76.67%和5%,而变化最大的公共管理学科依次为30%和15%。可见,学科间存在较大的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学科新上榜期刊的平均进步因子普遍高于在榜期刊。其中,图书情报档案、艺术学和社会学3个学科新上榜期刊的平均进步因子最高,法学、图书情报档案和艺术学3个学科的在榜期刊平均进步因子最高,体现出图书情报档案、艺术学期刊整体进步较大。二是各学科持续进步期刊比例悬殊,进步幅度不一。各学科中持续进步的期刊占各学科样本总量的比例从0%-51.85%不等,新闻学最小,图书情报档案最大;持续进步期刊2013—2012平均进步因子较高的还有社会学、公共管理和法学,2012—2011平均进步因子较高的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和政治学。三是各学科未上榜期刊比例和进步幅度严重失调。比如语言文学学科未上榜期刊占该学科样本期刊总量的比例仅为7.35%,而经济学学科未上榜期刊比例高达65.41%。

  此外,未上榜期刊比例及其平均进步因子均相对较低的学科是新闻学、艺术学、社会学,这表明这些学科中的潜力期刊力量较薄弱;未上榜期刊比例及其平均进步因子均相对较高的学科有公共管理、政治学和哲学,说明这些学科潜力期刊的学术研究力量较为雄厚。

 

   高校学术力量相对稳定

  从“复印报刊资料”采集的论文样本来看,论文作者机构呈现出高校总体格局相对稳定、社科院(联)和党政干部院校等研究梯队进步不一的特点。

  2011-201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年均转载各类作者机构的论文(含报纸、图书发表的论文)13096篇,其中年均被转载3篇及以上机构409所,涉及高校359所(其中年均涉及高校二级院所2639所),年均被转载论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总量的71.92%。

  这一结论在其他测度指标中也能得到印证。以此次公布的学术论文综合指数排行榜为例,2011-2013年度,高校、社科院(联)和党政干部院校三大系统机构排行榜中,在榜机构占榜单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0%、50%和60%,新上榜机构的比例依次为29%、15%和30%,可见高校在榜机构格局相对稳定。

  从进步因子来看,三大学术系统持续进步机构2013—2011的平均进步因子分别是6.13%,4.93%和8.43%,这表明党政干部院校进步幅度最大。但是,对三大系统未上榜机构2013—2011的平均进步因子分析发现,三大学术系统分别为0.49%、4.06%和-1.84%,这又说明高校学术力量相对稳定。

  分析此次公布的各学科综合指数排行榜可以发现,各学科发展态势也呈现出不均衡。比如,经济学、法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在榜机构的占比较大、新上榜机构比例较小,这说明在这些学科领域作者阵营相对稳定,而打破阵营格局的新上榜学术机构的进步幅度明显。艺术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在榜机构的占比较小、新上榜机构比例较大,这意味着在这些学科中机构榜单名次竞争激烈,要稳居这些学科榜单必须具有较高实力。其中,变化最小的经济学榜单上,在榜机构和新上榜机构的比例分别是95%和5%。也就是说,经济学领域的创新成果仍主要出自学术实力雄厚的传统老牌学术机构。而变化最大的艺术学排行榜中,同类数据则依次为50%和40%。

  此外,记者还发现,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闻学外,其他学科新上榜机构的进步因子均高于在榜机构;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学科在榜机构和新上榜机构的平均进步因子显著高于其他学科。这说明近两年部分机构在加强学科建设方面的效果正在显现。

  但是,分析中记者也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近两年各学科进步幅度总体在下降,持续进步艰难。比如,各学科中,连续两年持续进步的机构在样本机构的占比,从历史学的0%至社会学的35%不等;除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外,其他学科2012—2011的平均进步因子均高于2013—2012,这表明近两年的进步幅度正在收窄。在持续进步的机构相关学科中,进步因子较高的是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图书情报档案和艺术学5个学科。

  此次公布的各学科榜单以及进步因子,虽是一个相对概念,进步与否并不能全面反映转载质量高低,只能从微观层面反映学术期刊或作者机构自身转载水平的变化,从宏观层面反映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作者机构间此消彼长的格局变化。但是,各榜单所呈现出的学科研究力量不均衡,对于各学术机构进一步发挥优势、优化学术资源配置,可以提供数据参考。

  比如,通过对机构进步因子等数据分析,记者发现,各学科榜单后备力量相差悬殊,部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尚显不足。比如,图书情报档案学科未上榜机构比例仅为7.69%,近两年的平均进步因子均为负数,这意味着该学科榜单后备数量较小。而经济学未上榜机构的比例则为68.57%,近两年的平均进步因子也比图书情报档案学科高出3至6个百分点,说明经济学领域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后备作者机构。

 

  

“非211高校”学术潜力开始显现

  在人文社会科学三大学术系统中,虽然高校学术力量相对稳定,但在高校这一学术阵营内部,那些过去一直处于学术竞争优势地位的在榜高校进步难度加大,而“非211高校”的名单正在拉长,研究潜力开始显现。

  2011-201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年均转载715所高校9879篇论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年均全文转载总量的75.4%。转载量和综合指数3年来稳居排行榜上的高校分别是93所、83所,其中保持上升势头的高校各有2所;转载量和综合指数新上榜的高校分别是17所、22所;虽未上榜但持续进步的高校,转载量方面有16所,综合指数方面有22所,其中绝大多数是“非211高校”。

  在转载量排行榜的前100名高校中,有93所虽然3年来名次有变化,但都稳居排行榜之中。这说明在榜高校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水平比较稳定,同时转载实力越强的高校,进步难度也越大。

  与此同时,“非211高校”持续进步,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2011-2013年度,未上榜但持续进步的高校有16所,其中“211高校”仅占25%。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非211高校”也在转载量方面呈持续上升趋势,这表明这些高校近几年加大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力度,正在向综合性高校发展。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3年的转载量分别是4篇、5篇和9篇,2012—2011的转载量进步因子是17.29%,2013—2012的转载量进步因子是64.16%。

  从地域分布来看,在新上榜名单中,京沪高校相对比较集中。2012年度和2013年度转载量新上榜的高校分别有7所和5所,其中北京、上海的高校约占2/3;2012年度和2013年度综合指数新上榜的高校分别有6所和5所,北京、上海两地高校也占一半以上。这或许与京沪本身就是学术重地又是政治学研究重镇的特殊地位有关。

  虽然高校整体学术实力较强,但一些学科领域的学术后备力量仍相对薄弱。以政治学为例,2011-2013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年均转载政治学作者机构论文616篇,涉及高校165所,转载量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年均全文转载总量的4.70%。在高校分学科排行榜中,政治学转载榜单的变动幅度居中、持续进步期刊比例也不高。转载量、综合指数3年在榜的政治学高校分别有14所、12所,新上榜的高校依次是12所、11所,未上榜但持续进步的高校,仅有兰州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两所;在转载量方面,仅有上海政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校具备发展潜力。这意味着政治学领域的后备学术力量比较薄弱。

  通过对近3年政治学转载高校进步因子的分析,不难发现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共性特征:连续3年在榜的高校中无一所持续进步,排名名次此起彼落,难以保持绝对优势;潜力高校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学科后备力量的不足;新上榜高校多集中于北京、上海两地,且以综合性重点高校为主,这些高校或许得益于二级院所合理的学科设置,或许得益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学者。

  与多年处在学术圈相对中心位置的在榜老牌高校不同,一些新晋排行榜的非重点高校学术研究潜力突出。比如,在7所新晋入围高校中,山西大学、苏州大学2所高校同时挤进哲学转载量和综合指数两个排行榜中。

  在新晋高校中,理工类院校虽然进步明显,但要大面积改写榜单仍存在较大难度。比如,有6所高校近3年虽未进入高校哲学转载排行榜,但进步显著,特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侨大学等江浙、华南地区以理工科著称的院校,在哲学领域的研究正在快速跟进。

  这种现象说明老牌重点高校仍是中国哲学学术研究的重地,无论在转载量还是在综合指数方面都占绝对优势,其学术领军作用和前沿地位暂时还难以撼动。但也有一些以理工科著称的院校正在不断加大哲学研究力度,正在成为哲学学科学术研究队伍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记者 柯进)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8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