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地方高师院校再次转型,路在何方?
时间:2012-05-12 10:58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成长春 点击: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一批师范学校、师专完成了向师范学院升格的第一次转型。在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时期,地方高师院校面临再次转型。第二次转型的目标追求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体现时代特点、区域特色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一批师范学校、师专完成了向师范学院升格的第一次转型。在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时期,地方高师院校面临再次转型。第二次转型的目标追求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体现时代特点、区域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完成由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战略转型。

  实现这次转型,迫切需要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实现5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以“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推动学校向“教学应用型大学”转变。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办学经费、人才队伍、科研条件等方面无竞争优势。因此,要错位竞争,要与“学术型大学”、“重点大学”注重培养“学术型”、“精英型”人才的发展模式相错位,走“应用型大学”之路。要特色发展,高师院校要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根本,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调整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在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加突出特色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积极推动由师范类专业为主的普通高校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本科大学转型,由一般性的教学型大学向特色鲜明的教学应用型大学转型,不断赢得发展的新空间。

  第二,以“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需求”为主线,推动学科专业由师范教育向“综合性”发展转变。师范与非师范类的学科专业如何布局、互为促进,一直困扰着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要以“面向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线,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做到“顶天”,抢占学科前沿阵地。通过发展新兴、交叉、应用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优势学科平台。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做到“立地”,使学科有用武之地。在学科建设上,更加注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第三,以“能力为本、重在应用”为改革突破口,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能力为本、重在应用”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要求。“能力为本”,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定向于行业、定性于专业、定型于应用、定位于教学、定格于实践的专业应用型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在应用”,贯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为主的原则,创建独具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技能的迁移与应用。通过整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校内与校外教学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由学术转向应用。

  第四,以“综合集成”为战略手段,推动创新要素由“分散”状态向“协同创新”转变。尽管地方高师院校在某些学科专业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或特色,但这些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创新要素较为分散,政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学科与产业之间还未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难以产生出一种高效率、大规模的知识生产模式。因此,要以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为牵引,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顺等瓶颈问题,通过合作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促进多种创新要素的积极协助、相互补充,促进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第五,以“创新队伍建设方式”为着力点,推动传统人才队伍建设向“沿海人才高地”的打造转变。人才引进注重质量,由“一般性”人才引进向“高层次”人才引进转型,以支撑学校高端发展;更加注重团队建设,由“个别”高端人才引进向“高端人才+团队”模式转型,支撑学校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发展注重内涵,突出双师型师资培养。在“外引”的同时注重“内培”。实施“名师带徒”、“科研兴师”、“企业锻炼”、“活动引路”等项目,走内涵发展道路,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和科研标兵。推行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在岗研修与到企业实践培训并重、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人才队伍“常规化管理”向“精致化服务型管理”转型,完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作者成长春为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链接:盐城师院转型轨迹

  1999年,盐城师专与盐城教育学院合并建立盐城师范学院升本以来,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转型。近年来又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区域性大学目标,以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自主试点校为契机,积极实施第二次转型发展战略。

  近年来,抢抓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苏北振兴计划实施的叠加机遇,积极调整战略思路,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村紧密合作,与科技、产业、文化相互对接,为苏北、为农村、为基础教育服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培养地方所需且用得上的人才;以应用科学研究为重点,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集中优势学科,建设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形成了以该校为牵头单位、包括“985”高校在内的28所高校组成的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盟,为沿海开发国家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以协同创新方式,打造新能源化学储能与动力电源研究中心、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滩涂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与台湾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建江苏光电产业发展中心等合作基地,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盐城特色产业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30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