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山红红: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
时间:2013-06-24 09:44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山红红 点击:
教育是民族的根基和希望,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政府、学校等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年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成才,关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续性与有效衔接问题。

关注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有效衔接⑥

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

  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渐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之间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提高质量不仅要着眼于内部,也需要关注外部

  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准备,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高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生源的质量,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这就提醒我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要着眼于高等教育内部,也需要关注外部,尤其是关注与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与高中教育一起共同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

  我国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理论范畴上已经实现了统一,这就是在各级各类文件中体现国家意志的“素质教育”。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强大导向作用,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高中教育和学生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高中教育普遍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观,高中阶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指向考试,教育的过程主要围绕考试而展开,培养能力主要是培养应试能力。虽然近几年国家主导的高中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但在现有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加强应试能力培养仍然成为高中、学生和家长等几方的一致价值追求。很多通过应试教育强化训练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出现了诸如学习目的迷茫,对大学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不适应,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等适应性障碍。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能力

  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依然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的照片曾经在网上广为流传,哈佛大学勤奋刻苦的学习氛围和它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一样,早已为世人所称道。

  不仅仅是哈佛,国外一流大学莫不如此,有人说“中国大学生放松的4年,恰好是国外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4年”,这不仅是由于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需要面对高淘汰率的压力,同时也是源自学生自我选择和责任意识的强大动力。

  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到大学,进行的多是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参与性被充分尊重,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使学生印象深刻并内化为常识和素质。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选择判断和自主控制学习的能力,使刻苦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

  国外一流大学特别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熏陶,哈佛大学有句名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重视鼓励学生树立改变世界、服务社会的胸襟和气魄,使学生通过勤奋学习和综合素质提高,逐渐培养掌握这种能力,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的人。

  关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

  教育是民族的根基和希望,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政府、学校等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年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成才,关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续性与有效衔接问题。

  首先,要逐步完善高考选拔制度。高考选拔制度是当前联系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主要衔接点,也是影响高中教育开展教育教学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严格的统一选拔考试,在精英教育阶段为确保公平合理选拔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存在的弊端也给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应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逐步实现招考分离、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实施“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给高校和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国外高校的人才选拔均高度关注学生在高中的学业成就,大多把学生中学的成绩、经历、成就等表现纳入高校录取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学生报考高校录取的综合评价成绩中,高中阶段的多次成绩要在大学录取的综合评价中占到高达50%的比重。

  其次,要深化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主渠道,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托,现有绝大部分高中课程以必修课为主,主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采取灌输式传授方式。而高等教育课程则实行专业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大学生的心智和思维能力,主要学习方式是探究式,不仅包括课堂知识学习,还包括科研方法训练、实践能力拓展、大学精神熏陶等。如何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问题,美国、英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他们在中学阶段开设如双学分课程的“准大学课程”,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以问题提出、发现和资料分析为主,侧重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教师交流与相互兼职授课。现在我国正在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强调以“育人”为核心,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要求与大学课程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如果这些要求得以有效落实,必然会为学生进行大学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其次,要促进大学与高中的互动。长期以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沟通不够,两者缺少交流平台。高中注重内部的严格管理,关心如何自身提高升学率;而大学注重往上看,重视以同类型的高水平一流大学为自身发展参照,对高中的关注是如何招收到更多的尖子生。双方仍然局限于输送生源和接收生源的关系,缺乏互动,在许多方面不能相互配合,有效衔接。民国时期诸如钱穆、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人在早期都有过中学执教的经历,后来成为学术大师并在大学任教,在中学执教的经历对他们的教书育人和学术成长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大学与高中更应加强互动促进理解,通过人才培养理念共商,教学设施资源共享,师资交流与培训,吸纳高中生参与科研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举办面向高中生和家长的开放日活动等,帮助高中学生尤其是准毕业生形成并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大学和专业。以互动交流促进理解,使招生与培养结合,在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发掘其潜质,帮助学生走上成长成才的高起点和快车道。(山红红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27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