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自主招生群体积极性更高
时间:2012-06-12 08:47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11日第3 作者:文雯 管浏斯 点击:
通过对9所“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自主招生学生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自招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表现上呈现出与统招学生(以下简称统招生)不一样的特征,这种差异没有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而且表现在学习行为、学习心理等过程性指标上。

9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实证研究表明:

自主招生群体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

  通过对9所“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自主招生学生(以下简称自招生)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自招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表现上呈现出与统招学生(以下简称统招生)不一样的特征,这种差异没有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而且表现在学习行为、学习心理等过程性指标上。

  第一,自招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更高认知,并有更好的学习主动性。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学校通过课程、考试等方式传递给学生的要求。他们更认同学校课程目标对学生“综合”、“分析”等高阶认知能力的要求,更认同学校考试中对“灵活运用知识”的高阶能力要求。他们更为勤奋,不仅花更多课外时间在预习、复习、实验等学习活动上,而且阅读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的数目显著高于统招生。

  第二,在学习方法上,自招生更倾向于强调知识分析和综合能力的深度学习方法,对不同学术观点、概念和信息的整合、交流、讨论的程度更高。

  第三,自招生具有更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他们拥有更强的学术自信心、更高的学术期望。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而统招生对自己学术抱有消极期望。在学习动力来源上,统招生更可能是来自“父母的期望”或“就业”等外部因素,而“进一步学习深造”、“探索事物/知识的兴趣”等内部因素构成了自招生的主要学习动力。

  第四,自招生具有更高的教育收获。他们在知识获取和能力增长上都显著高于统招生,尤其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组织领导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三方面,他们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同时自招生在校期间获得国际、国内学术大奖的频率也显著高出统招生。

  可见,自主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甄别出了一批具备更强的学术兴趣、学习自觉性,具有更为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对自己有较高的学术期望,对学校政策环境有更好的理解和认同的学生群体。

  高校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本需要,又有针对性地满足个体特殊发展需求,使他们最终成长为拔尖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发现自招生群体的特点,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

  从去年起,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以北理工为首的“理工联盟”等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成立以来,高校自主招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并对高中学校、家长和考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前不久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中,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部署。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自2003年试行以来,成为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最为关注并引起极大争议的政策之一,人们对这项政策的评价褒贬不一。改革至今,批评的声音似乎超过了褒扬的声音:有人认为自主招生政策并未达到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初衷;有人质疑这项政策的公平与诚信;有人甚至认为自主招生政策是现有统一高考模式的辅助性补充,在目的和功能上没能真正区分出“特、偏、怪”人才。

  然而,在现有大多数关于自主招生政策研究中,立足于宏观性政策描述和建议的偏多,从实证角度关注这个群体学习和心理特征的研究罕见。显然,一个基本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即在现有招生政策下选拔出的自招生是否具备某些特殊的学习品质和发展潜质?他们进入高校后学业表现、学业成就是否符合预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一方面直接指向招生政策的后续改革——自主招生政策如何才能进一步区别于指向学生群体、评价知识学习总体水平的“统一考试”,更好地甄别出具有这些特殊能力和潜质的学生;一方面指向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高校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为这批学生提供环境、资源及教学上的支持和引导,使其特殊才能与创新潜质得到更好发展。

  为此,我们利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主持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2010年全国抽样数据库,以9所分层随机抽样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中的自招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他们与统招生的区别,以及这些区别与学习收获的关联性,进而探讨这些理应拥有特殊才能和发展潜质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潜质和学习需求。我们希望能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工具及方法

  “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课题2010年在全国高校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出24所可供全国性推断的不同省市、不同层次的高校,同时在校内按年级随机抽样,对所有非毕业年级的全日制本科生进行抽样,并通过“邀请函”的形式进行问卷发放。参与院校中共有9所(5所“985工程”高校,4所“211工程”高校)具有国家承认的自主招生权。本研究采用这9所院校的抽样学生数据进行分析。

  上述9所学校在2010年的全国调查中共收回8903个有效样本,其中自招生有768名,占样本量的8.6%,统招生有8135名,占91.4%。

  “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课题组所采用的调查工具是NSSE-China(汉化版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这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自2008年起在美国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问卷基础上汉化修订而成的,4年的全国调查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建立起一套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动态过程、以院校改进为导向的大学内部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利用调查数据对自招生群体在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上表现的差异性,以便更有效地指导招生制度改革和院校进行自我诊断与制度改进,本文将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既探讨学校对两类学生认知技能培养的情况,也关注两类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分析这两方面因素是如何影响教育产出,即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


表1:样本情况

  两类学生的学习过程各环节的比较

  在对自招和统招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各环节比较分析之前,先对二者大学期间学业成就进行了对比。目前高校最常用也最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是学业成绩,我们将学生在校期间学术获奖情况也作为重要学业成就指标。数据显示,在学业成绩排名上,自招生和统招生没有显著差异(Sig>0.05),但在获得国际大奖、全国大奖的数量上,自招生的比例显著高于统招生(国际获奖:Sig<0.01;全国大奖:Sig<0.01)。值得注意的是,仅凭这两项指标只能显示两类学生产出的部分差异,但不能说明两类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各自特点。因此,下文将从认知技能培养、学习行为、学习心理特征等三个学习过程性指标对两类学生群体进行比较。

表2:“985工程”高校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生学生在认知技能训练上的比较

  (一)两类学生在认知技能训练上的比较

  学校对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以课程作为主要载体,课程认知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学校在培养学生认知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学生对这些认知目标的理解和认同会影响其认知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测量学生对课程认知目标的理解感知来了解其认知技能训练的情况。

  本研究所使用的NSSE-China问卷对课程认知目标的测量是基于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理论框架。他将教育认知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我们的调查问卷将之整合为“记忆、分析、综合、判断和运用”等五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目标。其中,记忆对应“知识”,指“记忆课堂或阅读中的事实、观点或方法”;分析对应“理解”和“分析”,指“分析某个观点、经验或理论的基本要素,以了解其构成”;综合指“综合不同观点、信息或经验,以形成新的或更复杂的解释”;判断对应“评价”,指“判断信息、论点或方法的价值(如考查他人如何收集、解释数据,并评价其结论的可靠性);运用是指“运用理论或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或将其运用于新的情况”。一般认为,好的课程体系应体现认知目标层级的梯度设计,进而实现所有层级目标的合理发展。

  数据显示,在“985工程”高校中,自招生认为自己所学的课程更重视训练学生分析(sig=0.000***,t=4.89,effect size=0.20)、综合(sig=0.000***,t=6.04,effect size=0.25)等高阶能力;在其他认知技能目标上,虽然两类学生差异不显著,但自招生的得分都高于统招生。

  不仅如此,在对学校考试的看法上,两类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自招生认为考试考查的是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理解而非死记硬背(sig=0.000***,t=7.67,effect size=0.32),即认为学校更看重考查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这证实了相较统招生而言,自招生认为学校更强调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


 

表3: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生学生在深度学习上的比较

(二)两类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的比较

  基于最新的学习发展理论,我们跳出了传统的按照课堂内外划分学习行为的思路,而是基于学习者的心理、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属性和特征,从“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拓展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四方面考查自招生的学习行为。

  “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和投入到课内外的各种有效学习行为中,包括“课堂上主动提问或参与讨论”,“课堂上就某个主题作口头报告”,每周课堂外投入到学习的时间、阅读量和写作量。

  我们发现,自招生的学习主动性显著高出统招生。无论课上学习,还是课余学习,自招生都比统招生投入更多。如在课堂上就某一主题做口头报告的频率,两类学生的差异达到了中度差异,前者极其显著多于后者(sig=0.000***,t=12.6,effect size=0.46)。“课堂上就某一主题作口头报告”,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查找、阅读和整理资料,同时考验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点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又如在每周课堂外的学习时间上,自招生显著高于统招生。38.9%的自招生报告他们每周花21个小时以上,即平均每天课外花3个小时预习、复习、读相关文献或专业期刊、做作业/实验等,而仅33.3%的统招生达到了相同的学习投入量。同时,自招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显著高于统招生,尤其是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的阅读量(sig=0.000***,t=6.1,effect size=0.22)。阅读量是一个能更好地测出学生自主性投入的指标,阅读量不仅体现了课程要求,更能反映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与他人在课内外学习中的合作与互动,包括“课堂上和同学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堂练习”、“课后和同学一起讨论作业/实验”和“课余和家人、朋友讨论学习中的观点及问题”。

  我们发现,自招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性更强,尤其是在课后的同伴互动与合作,自招生表现更为突出。

  “拓展学习”考查学生课外参与各种与学习相关的活动、实践的水平,包括课外实践实习、海外学习等12个题项。“拓展学习”一方面能体现学生学习行为的丰富程度和选择偏好,一方面能体现出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经历方面的努力程度。大量研究表明,拓展性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学习与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比较分析发现:在大部分行为上,自招生得分都高于统招生,尤其是“社区服务或志愿者”(sig=0.000***,t=5.17,effect size=0.20)、“课程要求以外的语言学习”(sig=0.000***,t=12.74,effect size=0.44)和“海外学习”(sig=0.000***,t=8.46,effect size=0.24)。课外拓展性学习是高校的“第二课堂”,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当学生参与到丰富的课外拓展性学习中,其收获和增长便随之增多。当让两类学生自我报告其教育收获时,自招生在知识增长、能力提升、自我发展等三方面都显著高于统招生。一般而言,学校所提供的课外拓展性学习资源平等地向所有学生开放,因此两类学生在这个指标上的差异说明:自招生在争取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上更主动、积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985工程”高校还是“211工程”高校,在“报考专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上,自招生显著低于统招生。这可能是因为统招生更依赖将“专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等当作其就业时候的“资本”,而自招生更多地关注诸如“辅修”、“二外学习”等“信号”来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和未来发展中的砝码。

  “深度学习”是指个体根据其对自我、对世界等的理解,整合新旧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以拓展自身的视野,加深对世界的多元化认识。本研究将之分为三个子量表:“高阶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高阶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力等要求较高,要求学生付出比机械记忆更多的学术性投入;整合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整合与利用不同来源的信息方面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反思性学习表示学生对其学习过程的反省与思考。在“深度学习”维度上,两类学生的情况总体而言,自招生在深度学习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统招生(sig=0.000***,T=6.18, effect size=0.23),尤其在对学生认知能力、注意力要求更高的高阶学习和对学生整合与利用不同来源的信息能力要求更高的整合性学习上表现出与统招生实质性的显著差异。

  因而推断,自招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知识分析和综合能力,且对不同观点、概念和信息的整合、交流、讨论的程度更高。

 表4: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生学生在学习心理状况上的比较 

(三)两类学生在学习心理状况上的比较

  学习心理状况包括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可度、学业成就期望、学习动力、学习意义感、学习快乐感和学术期望等七方面。自招生在所有心理特征上的表现都优于统招生,尤其体现在两类学生对自己学术期望的差异上,经卡方检验发现,二者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df=4,χ2=267.710,sig=0.000***)。

  进一步分析发现,自招生对自己未来的学业期望高于统招生。41.9%的自招生选择了“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择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的自招生比例也高于统招生;统招生更多的选择在“国内攻读硕士学位”。值得注意的是,统招生中对自己学术抱有消极期望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自主招生,如选择“没想过/走一步算一步”或“能顺利毕业就行”的统招生比例达到35.5%,而自招生的这项比例只有21.9%,经卡方检验发现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df=1,χ2=2344.89,sig=0.000***)。

  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进行探讨后发现,统招生主要的学习动机是外部性的,如“父母的期望”(df=3,χ2=62.590,sig=0.000***)和“就业”(df=3,χ2=62.074,sig=0.000***)等;而自招生的学习动机更偏向于内部动机,如“进一步学习深造”(df=3,χ2=13.455,sig=0.004**)、“探索事物/知识的兴趣”(df=3,χ2=17.063,sig=0.001**)、“学校氛围和同学影响”(df=3,χ2=15.993,sig=0.001**)等。

 

表5:两类学生:学习过程性指标与自我报告教育收获的回归方程

表6:自主招生与统招生在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的比较

  两类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育产出的关系

  本研究从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来测量教育产出,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能力、自我概念发展等三方面发展及收获的自我评价。其中“知识”包括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效合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概念发展”包括认识自我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在教育收获上,自招生比统招生在知识和能力的收获上显著高于统招生。尤其是自主招生群体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sig=0.000***,t=7.31,effect size=0.28)、“组织领导能力”(sig=0.000***,t=5.71,effect size=0.22)和“自主学习能力”(sig=0.000***,t=7.30,effect size=0.28)等三项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统招生。

  为了探究各项过程性指标对教育收获影响的具体大小,分别对两类学生自我报告教育收获与其学习过程性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行为对两类学生的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均有极其显著影响;对自招生而言,学习行为指标能解释自我报告教育收获全部方差变异的38.1%;对统招生而言,学习行为指标能解释自我报告教育收获全部方差变异的40.7%。

  无论是自招生还是统招生,对其自我报告教育收获影响最大的都是深度学习。也就是说,培养学生进行高阶学习、反思学习和整合学习,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尤其是对自招生的影响更大。此外,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对学生的教育收获有较大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认同和学习动力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教育收获。(文雯 管浏斯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