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关注青年暮气重:80后感觉不会再爱了
时间:2014-09-14 08:20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白龙 点击:
记忆力减退、怀旧情绪浓……这些都是80后罗列的“初老症”。80后遥想当年的同时,又开始集体“叹老”。
  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不可否认,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有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和父辈们相比,青年一代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但时代也制造了新形式的磨练。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童年拥有动画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加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和工业文明,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

  对身处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年轻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它一方面代表了某种值得追求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提速就要被甩下来。更令人担心的是,你跑了半天,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不断地奔跑,换来的只是显示屏上一连串的数字。在这样的处境中,不管是怀旧还是叹老,表达的都是一种面对压力时,对记忆中美好过去的乡愁。

  如果说“叹老”只是情绪的释放和吐槽,那么精神上的“早衰”就值得警惕了。“早衰”的年轻人,有时会显得和“成熟”很像,举手投足都无比正确,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说话谈吐都深思熟虑。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呢?想来想去,原来是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年轻人不应该是敢想敢干吗,不应该是直抒胸臆吗,不应该是敢为风气先吗,为什么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像是从少年直接迈入了中年?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曾经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验”的印象。年轻,成为发展的障碍,年老却成了有利条件。

  对年轻人的不信任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阶层,人们完全忘记了莫扎特和舒伯特都是在30多岁时就完成了奠定自己一生荣誉的作品。一股沉沉的暮气,笼罩在当时的社会之上。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

  年轻人有朝气,社会就有朝气;年轻人有光明的前途可奔,社会的未来就一片大好。扫除笼罩在社会上、徘徊在青年人心头的暮气,需要社会对他们敞开更多的机会之门,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广阔的上升空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年轻成为资本而不是不足,让锐意进取、活力四射的青年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青年在时代的召唤前应当奋起,更有担当和责任感。当代青年的父辈和兄长们,已经率先垂范,用枕戈待旦的奋斗精神,换来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时代转轮的指针已经落在当代青年人的身上,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人责无旁贷。(白龙)

扩展阅读一

是什么让80后集体早衰?
2013-05-15 13:54  来源:重庆晨报 侯金亮

  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5月14日《人民日报》)

  80后,最小不过24岁,而最大也只有33岁,正处于人生黄金年华,本该是充满锐气和朝气,敢想敢干、直抒胸臆、挑战人生之时。然而,80后却陷入集体“早衰”,笼罩着一股暮气,正如《人民日报》所言:“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有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

  表面上看,80后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可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网上流传的一种症状“初老症”,一度引起80后的共鸣。“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摊肉”,此条被列为“初老症”症状之首。很多年轻人对学习、工作、生活失去兴趣,心态消极,且身体亦出现衰退迹象,一些年轻人的心理年龄往往超过了实际年龄。

  缺乏户外生活和体育锻炼,几乎是80后的一个通病。上班族压力太大,工作太忙,没时间去休养身心。有人甚至称这个“鸭梨山大”的社会为“新奴隶时代”,房奴、车奴、卡奴、孩奴……各式“奴隶”层出不穷。80后要么坐稳了“新奴隶”,要么在争取成为“新奴隶”的路上。

  80后虽然处于年龄的黄金时期,也要担负起成家立业、生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多重重任。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语境下,80后面临诸多生活风险,单房贷就占到他们收入的很大比例,即便还没变成“房奴”,那么也要早早节衣缩食,力争当上“房奴”。此情形下,他们只能选择保守的生活,不敢去旅游、不敢随便换工作、不敢不拼命工作……

  在这个充满生活风险的社会,很容易“返贫”,很多年轻人生活安全感匮乏,怕失业、怕生病乃至怕结婚生子。所以,他们在杂乱喧嚣的现实生活中奔波着、焦虑着、踟蹰着,尤其对于那些“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年轻人,要面对更多生活的不确定性。80后似乎更现实,亦更无奈,不得不用对身体的透支缓解生活的压力。过高的房价、高涨的物价、太高的生活成本等,消磨了年轻一代的斗志。

  放眼当今社会,借用人类学家阎云翔的话说:“中国社会的生活理想正在日趋扁平化和单一化。”伴随城市化与网络的发展,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追求、生活状态,日渐同质化。他们不敢打破现有的生活规则,因为他们的青春早已被商业社会里的成功学“绑架”。风靡社会的攀比风、奢侈风更是刺激了很多人的物质欲望。那些得“初老症”的80后更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夹心层”。物质上虽然丰裕了,但80后正面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甚至是一场精神危机。

  终将逝去的青春,提前“逝去”了,80后一代“未老先衰”值得反思。某种意义上,这似乎已经是这代人的特征。无奈的他们需要重拾理想,更需要希望的阳光。疏浚社会上升渠道,重塑公平正义,给更多人以希望,或许对避免80后集体性精神“早衰”有较大功效。

  重庆晨报评论员 侯金亮

扩展阅读二
 

叹“初老”or斗“暮气” 奋斗点亮80后青春理想
2013-06-10 15: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张佳雯

  记忆力减退、怀旧情绪浓……这些都是80后罗列的“初老症”。2013高考刚刚结束,80后遥想当年的同时,又开始集体“叹老”。

  今年3月,重庆某媒体对187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7%的受访者会“叹老”。受访者中,80后和90后占56%。人民日报发表《莫让青春染暮气》一文用“暮气沉沉”一词来定义80后,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有人归之于80后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独生子女一代、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处于巨大竞争压力的一代……

  29岁的创业青年陈瑞从事建筑行业,几乎每天为项目忙碌着。“夏天42度的高温还得在工地扎钢筋、搅拌混凝土,那个时候觉得生活挺苦的,但也熬过来了……”陈瑞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没什么钱,要学的东西也很多,到如今手里有37个项目在建,虽安排了分管负责人但仍有很多事情需他亲自协调,“这可能是创业与打工的最大不同,我是在给自己做事,很多事情必须要考虑清楚。有‘暮气’难免,但并未‘沉沉’,通过努力给家人带来好的生活,也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算是忙碌而充实吧。”

  与陈瑞不同,80后研究生李吉目前最紧要的是完成论文,同时通过做兼职挣点零花钱,为毕业后求职积攒些工作经验。面对记者,李吉道出了忧虑,“我现在课很少,还有一年才毕业,还没想好继续读博还是找工作,想再读两年书,但又怕以后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当记者问及是否看过《莫让青春染暮气》一文时,她笑答,“这篇评论以偏概全,只看见了我们80后被‘压迫’的时候,没看见我们在努力过程中的快乐。我今年才25岁,怎么就跟暮气沉沉挂上钩了呢?”显然她对文中的观点并不认同。

  对于80后“暮气沉沉”的定论表示否定的不止李吉。

  27岁的公司白领刘翔觉得,“暮气沉沉”的说法基于对80后的不了解,“我们是背负着很多压力,但有些压力也是幸福,这样的说法过于主观片面了。”刘翔所在的公司团队全是80后,“我不喜欢公务员朝五九晚的生活,我和我的团队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幸福。不尝试就枉费这青春了,至少眼下的状态我并不觉得累,也享受其中。”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5月15日发布了一名80后青年的来信:《谁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信中提到,“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我们,经历过高校扩招、自主择业、房价高涨的洗礼,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青春不该只有迷惘、颓废的定义。不安于按部就班成长,对陈旧思想、观念和做法敢于直言抨击和挑战突破。关键时刻,站出来担起重任。”

  理想到底是什么?说到理想,3名受访80后的答案殊途同归:通过努力工作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正如陈瑞所言,“我们谁没有过那种拼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就是用来努力、拼搏、奋斗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在1980年到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最大不过33岁,最小也有24岁,这意味着当下中国约有2亿80后已经涌入或正在涌入社会,成为新一轮的职场主力军。 (张佳雯)

转自中新网

扩展阅读三

超七成受访者承认精神早衰 高房价等压力成主因
 2013-05-20 09:26 来源:重庆晨报 记者 肖舒楠 实习生 帅师师

   不久前,《人民日报》的一则评论,成为网上的热议焦点。评论直指当前80后“早衰”现象,认为不少青年暮气沉沉,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

  近日,重庆晨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大渝网与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对403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2%的受访居民感慨当前“精神早衰”的年轻人较多。另有超七成人(73%)承认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早衰”。

  1.认同 58%

  2.不认同 22%

  3.不好说 20%

  1、有评论说,“44岁以下为青年人”的划分方式,与不少年轻人“精神早衰”形成反差,于是被调侃和热议。对此,你认同吗?(单选)

  1.非常多 46%

  2.比较多 46%

  3.比较少 7%

  4.非常少 1%

  2、据你观察,如今“精神早衰”的年轻人多吗?(单选)

  1.过早变得世故圆滑,少了锐气 17%

  2.小富即安,缺乏奋斗和冒险精神 11%

  3.总是关注物质,缺少精神追求 20%

  4.经常怀旧、感叹老了,对很多事提不起兴趣 52%

  3、年轻人“精神早衰”最主要体现在哪方面?(单选)

  1.高房价等生活压力较大 43%

  2.家庭和学校教育总提醒年轻人走捷径,不能冒险犯错 25%

  3.整个社会对物质过度关注 23%

  4.一些人对生活期望过高,却难以实现 9%

  4、年轻人“精神早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选)

  1.完全是这样 28%

  2.有一点 45%

  3.完全没有 27%

  5、你感觉自己“精神早衰”吗?(单选)

  1.90后 21%

  2.80后 33%

  3.70后 25%

  4.60后 20%

  5.50后 1%

  6、你的年龄段是:(单选)

 专家认为

  80后没上一辈勇敢,没90后洒脱

  上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44岁以下定为青年人。消息曝出的第二天,新浪微博相关话题讨论就逼近20万条。不少人调侃“感谢联合国,让我们的青春失而复得。”

  对此,本次调查中,58%的受访者认为,“44岁以下为青年人”的说法之所以被一些人调侃和热议,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划分方式与许多年轻人的“精神早衰”形成强烈反差。

  “44岁以下为青年人的划分,是给当下颓老的年轻人一记响亮耳光。”重庆师范大学大四毕业生范羽说,身边很多年轻人,就像电影《致青春》里的男主人公,坚信人生是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他们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小心谨慎,甚至唯唯诺诺,总担心说错话、做错事、得罪人,“这样的青春,还值得纪念吗?”

  年轻人“精神早衰”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2%的受访居民首选“经常怀旧、感叹老了,对很多事提不起兴趣”;20%的人认为一些人“总是关注物质,缺少浪漫和精神追求”;17%的人选择“过早变得世故圆滑,少了英气锐气”;11%的人觉得,“小富即安,缺乏奋斗和冒险精神”是一些年轻人“精神早衰”的最主要体现。

  80后想突破牢笼实现自我,但又极现实地挤破头皮想当公务员;想好好学习,又发现当初选择热门专业似乎选错了;想真心爱一把,似乎又顾虑很多……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会员周焱认为,80后远没有上一辈勇敢,因为上一辈更多是为生存而较少思考自我实现;也没有90后洒脱,因为90后更坚定做自己,较少会计较他人眼光。

  市民认为

  高房价、教育、物质化都是原因

  在看到《重庆晨报》不久前刊登的题为《是什么让80后集体早衰》的评论文章后,家住江北区的退休医生唐静明,主动拨打本报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表示“很有感触”。

  唐静明说,今年32岁的儿子供职于一家私企,虽然月入6000元,但扣除2000元房贷和1000多元各类保险费后,生活依然捉襟见肘,直到现在也不敢要孩子。而且儿子每天早出晚归、节假日很少休息,压力之大让父母十分揪心。

  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王雪波认为,物质条件的不足并非年轻人“精神早衰”的唯一原因。

  王雪波告诉记者,曾经有个36岁的未婚英语教师去他们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这名教师学历高、工作体面、收入不错、长得也很帅。但他说,自己在工作上力不从心,在生活中孤独落寞,找了几个女友,也没能走到一起。他说,自己的理想、父母的期望、单位的要求和社会的认可,好像完全不能调和。

  在王雪波看来,现在不少年轻人很少反省自己,思考人生,更愿意追求感官刺激、追名逐利,这也是一些人“精神早衰”的重要原因。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缺乏梦想和创造力,进入“精神早衰”,那么这个社会的动力源泉可能面临枯竭。

  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众多年轻人“精神早衰”缘于高房价等生活压力较大;25%的人感觉,家庭和学校教育总提醒年轻人走捷径,别去冒险犯错,是年轻一代“早衰”的最主要原因。

  另有23%的人直指“整个社会对物质过度关

  注”导致“早衰”;9%的人则选择“一些人对生活期望过高,却又难以实现”。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邱驷认为,“精神早衰”是因为一些人对自己要求过高。

  范羽认为,当前社会弥漫的“趁早心态”也让年轻人备感疲惫与压力。“似乎很多人都认同‘赚钱要趁早’、‘出名要趁早’的观念。各地热播的选秀节目,也在宣扬‘一夜成名’的神话。这让不少人忧虑:自己都快到而立之年了,怎么好像还一事无成?”

  查看《莫让青春染暮气》请扫描魔扣。

  专家建议

  建立“小圈子”,将精力投入家庭

  王雪波曾游学澳洲,接触过不少外国年轻人。他感觉,很多外国的孩子,活得更简单、纯粹、风趣、有活力。而一些中国孩子,似乎从小肩负许多使命,被逼着过早成长他们会看“孙子兵法”和“三国”,关注权谋之术,变得少年老成,这个现象值得整个社会关注。

  不过,邱驷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年轻人“早衰”现象。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领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要缓解当前年轻人的生活危机感和紧迫感,还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完善。

  王雪波告诉记者,他发现如今微博上到处流传着各路“大V”的“心灵鸡汤”。一些年轻人把这些“忠告”当成灵丹妙药。但这类“心灵鸡汤”会逐渐变成一剂迷魂汤,麻醉年轻人的思考能力。

  拿着别人的地图,寻找自己的路,当然辛苦和“早衰”。王雪波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年轻一代“精神早衰”现象归咎于社会。他劝80后,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经济独立、思维独立、人格独立。

  邱驷建议年轻人在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小圈子”,与好友一起消化不良情绪。同时,多将精力投入家庭,毕竟,家才是心灵的避风港。

  退休医生唐静明呼吁广大父母,多体谅和理解80后,多帮衬一下。如今,61岁的唐静明,还会时不时打临工赚外快,“趁我还能工作,也算是帮孩子过好点吧。”重庆晨报记者 肖舒楠 实习生 帅师师

转自重庆晨报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