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工程教育要补上伦理“短板”
时间:2014-07-23 07:08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蕾 邓晖 点击:
 “桥脆脆”“楼歪歪”“豆渣路”……听到这些,你一定不会陌生。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工程活动中的安全事故却被屡屡爆出,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也不断被刷新。在不缺技术、不缺资金的今天,为何这众多工程却缺了经得起检验的质量?

  “桥脆脆”“楼歪歪”“豆渣路”……听到这些,你一定不会陌生。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工程活动中的安全事故却被屡屡爆出,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也不断被刷新。

  在不缺技术、不缺资金的今天,为何这众多工程却缺了经得起检验的质量?

  “中国正逐渐由工程大国转向工程强国,‘强’不仅指质量、水平及创新能力,更包括价值和理念方面的提升。”在近日召开的清华大学工程伦理教育论坛上,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杨斌直言当今工程教育中伦理思考的缺位,“我们做什么事情喜欢用最先进的技术,但最先进的就是最恰当的吗?我们大的工程项目喜欢抢工期,‘抢’,是不是正当的?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工程工作和工程教育工作的人思考。”

  我国工程伦理意识严重缺失

  时间回溯到1999年1月4日,伴随着一声巨响,建成仅3年的重庆綦江彩虹桥突然坍塌,40人死于非命。从此,“豆腐渣工程”、安全事故似乎总是与国内工程如影随形。

  “这些看似是因为利益诱惑、监管薄弱或者技术缺陷所造成的问题,实则折射出工程伦理意识的严重缺失。”论坛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刘惠琴的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中国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余寿文坚信“工程、社会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三角形”,“这其中存在着许多深刻、重要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果不加以考虑,便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试想,工程师单纯追求技术,与经济上只追求GDP指标、学术上只看重SCI论文有什么区别?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应有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

  可就是这种在人类发展中急需的工程伦理精神,如今却成为最匮乏的所在。

  “企业现在变得很‘聪明’,不敢‘直排’,采取夜间、假日、雨天‘偷排’的形式。领导来了,处理废水的机器赶快转起来,领导检查后走了,环保措施也就取消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赵劲松直言不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价值判断,没有把伦理概念,即公众的健康安全福祉放在首位。”

  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HSE总监路志雄也坦言,很多时候重大安全问题是由未遂事件引起的,“如果在未遂事件这一层出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发生严重事件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度降低。但通常,害怕承担责任和损失,当事人往往会选择回避问题,也由此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工程教育要补上伦理“短板”

  “工程师的首要义务是把人类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刚从新西兰参加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回来的余寿文念念不忘这句写在各国工程师协会章程上的话,“反思我们过去的工程教育,更注重器物化、工程化和技术化的教育,人文精神和社会科学关怀的教育却很少。”

  论坛上,大家一致认为,工程伦理缺失的根本是工程伦理教育的缺位,而要推动工程伦理的发展,首先就要补上教育这块“短板”。“国际上,工程伦理的重要性很早就为人所知,美国职业发展工程理事会1974年就颁布了伦理章程。美国排名前9位的工程学科名校,早已开设工程伦理课程。但在国内,却只有几所高校作为选修课开设。”

  专家还呼吁,工程师应该在实践中塑造、整合自己的价值观。“有的国家开必修课、选修课,有的国家在课程里有伦理内容的教学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环节,在现实中使你所学的经济、法律、环境等相关知识和社会碰撞,进而提升伦理。从这一点来看,企业是最有力量的工程伦理行动者,也是伦理实践的主要参与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强调。

  此外,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关志华认为,促进工程伦理的发展,制度的建设首当其冲,“只有首先从制度上明确界定和厘清责任所在,才能真正规范工程师的行为”。

  把伦理教育贯穿课堂内外

  令人欣慰的是,专家的呼吁,如今正逐步得到重视。

  2014年年初,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工程教育不仅要继续重视知识和能力,还要重视价值观、诚信人格的培养,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促进工程人才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育人之正本,筑国之根基。

  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之一,早在去年,校长陈吉宁便提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大学学习模式。“伦理教育是价值塑造的重要载体。”杨斌说,“清华大学是工科强校,也是工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将在国家、社会和行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据悉,从今年9月起,清华大学新入学研究生要至少修读一个学分的职业伦理课程,各院系将配备师资支持伦理课程的建设。在课堂之外,还通过学科前沿讲座、毕业设计等来实现伦理教育,并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种伦理要求纳入其中。此外,部分院系还参加了国际相关工程教育认证,其标准之一,就是要毕业生在工程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的职业道德上达到基本要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杨斌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推动充满希望。(通讯员 王 蕾 记者 邓晖)


工程教育认证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2013年11月27日 作者:晋浩天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6月19日在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当被告知我们通过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见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每次提起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的那一刻,作为中方代表之一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总是有抑制不住的兴奋,他说:“工程教育占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样一个大团体得到了《华盛顿协议》的认可,不仅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也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该协议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组成。今年6月,中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的第21个成员,两年后将参与该协议的全会,通过考核才能成为正式成员。

  我国从2005年开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现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1/3,工程专业类在校生超过300万人,占全国本科总数的1/3,毕业生超过100万人,占全国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

  那么,工程教育认证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意味着什么?

  进入国际就业市场的“通行证”

  目前,几乎所有相关院校都对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一是新颖的育人理念,二是未来工程师“毕业生”通行国际的执业资格。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认为,加入《华盛顿协议》,直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构建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实质等效就是让学生走出国门、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工程师。

  南京大学教授陈道蓄认为,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可以让学生们取得经过认证合格的专业的毕业文凭,相当于拿到了进入国际就业市场的“通行证”。“成为正式成员之后,通过认证的专业就会带上认证标签,而学生们到国外,包括移民、找工作都可以直接使用,不存在任何差别。”

  “对学校而言,我们一直强调的‘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次有了明确合理的参照标准,”陈道蓄说,“此次的认证工作与以往的评优有着很大区别,它只局限于一个专业,所以能够针对工程教育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认证。并且,我们现在是达成性的认证,申请学校必须要符合标准要求的全部条款,否则就是没有达到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从短期目标来说,我们现在做的认证工作是为了两年以后可以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做到真正与国际接轨。”在吴岩看来,今后中国的工程教育人才可以面向现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为重要。

  “教育首先关注学生的感受”

  作为预备成员国,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上日程,给高校带来的变化就是要从以学生为本、目标导向、持续改进三个方面着手。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从招生到对学生的指导,再到对学生是否达成它的目标的检查、评估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一个老师教学很有特点,但最终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很有限,同时也无法证明学生从这样的教学中获得比以前更好的东西,那么我们会以后者而非前者作为评价的依据,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感受,不论该课程是否是国家精品课、是否很有影响力。”陈道蓄如是说。

  《标准》的核心理念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要能给学生以有力的引导,这就需要将学生的要求及其培养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用目标来衡量和推进教育工作。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义强调:“我们学校和老师实际上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教育的环境,这个环境使我们的学生产生恰当的方式和策略达到他的学习成果。”

  工程教育认证之所以要加强“目标导向”,陈道蓄说:“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不断的变化的,社会环境也不断在变化,所以任何一个专业需要持续改进。在认证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持续改进,通过不停的反馈来形成一个循环。”

  吴岩也强调:“高校一定要知道认证是提出问题和建议,更需要有持续的改进。高等教育如果没有持续改进的文化,那大学文化再漂亮也是皮毛。”

  教学“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

  为了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建立了以“学校自我评估基础、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评估制度,而专业认证工作也是这“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重要一项。

  余寿文说:“工程教育认证的若干特征都与以前的评估模式不一样。工程教育认证是以专业为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次真正大范围、大面积的以专业来进行鉴定认证,我们是以质量的保证和改进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另外我们更加注意专业的办学目标的多样性,重视每个专业的基本要求。”

  东北大学教授李鸿儒也表示,专业认证的实质与学科评估有所不同,“专业认证强调专业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结论只有合格或不合格,而学科评估是一种质量评比。”

  吴岩认为,现在高校对工程教育认证的理解仍需提升,“我们对认证工作需要有一个正确把握。参加认证的学校要证明在这个专业学期所有学生的水平而不是一个尖子生。”

  陈道蓄说:“我们不比学校之间的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不比学校的科研项目、国际一流刊物上的文章,只看这个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能不能支撑这个目标的达成。”

  那么,面对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各高校应该如何做?李志义提出了建议:“关键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这需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发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另外,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改进体系,要能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实施持续有效的改进,要包含校内、校外、课内三个循环,要对这三个改进和三个循环的要素建立起清晰的互相作用的关系。”(记者 晋浩天)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2013年08月21日  作者:焦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焦新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是我国工程教育界多年努力的结果。

  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大了软件、集成电路、水利、地质、煤矿、核工业、信息安全、动漫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层次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新一代年轻工程科技工作者已经成长起来,在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嫦娥工程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参与神舟七号、八号、九号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都是我国培养的优秀创新人才。

  面对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在思想理念、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改革。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政策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工程教育环境建设需进一步强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领工程教育改革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四化同步”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培养未来工程师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改革试点项目。

  2010年6月,“卓越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各相关部门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国务院20个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实施“卓越计划”。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制订了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制订了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中国民航局等部门均将“卓越计划”纳入了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确定了相关领域的工作组。天津、辽宁、江苏等省市相继启动了省级“卓越计划”,出台了省级支持政策。目前,已在194所高校中的1212个专业或学科领域(824个本科专业点,388个研究生培养项目)进行试点。参与“卓越计划”的在校学生人数达13万余名。参与计划的企业达到6155家,其中大型企业3779家,高新技术企业2983家。2012年,教育部等23个部委(协会)联合批准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626家企事业单位作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同时,北京、辽宁等多个省市也建设了一批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在多个行业部门(协会)、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工程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学生通过三年校内学习和一年企业学习,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通过在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在企业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已经把人才培养看作关系自身发展的大事,把参与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由用人单位转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毕业生也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例如,广铁集团与中南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的合作协议,致力于培养“工程一线下得去,能力全面适应强,功底扎实后劲足”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满足了企业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空军联合开展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采取“3+1”衔接融合培养方式,学生的军事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30名国防生全部申请到艰苦边远部队工作,受到部队用人单位的欢迎。为此,今年解放军四总部和教育部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提高了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计划参与高校以国际化的标准为引导,积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搭建平台。通过拓展教师、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形式、数量和规模,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及交流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因特尔、惠普、思科、甲骨文、德州仪器、微软等跨国企业认为,“卓越计划”有利于培养跨国企业所需的国际化工程人才,积极与高校合作,主动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例如,西南交通大学针对国际高速铁路急需人才需求,积极与国际铁路联盟开展深度合作,吸引了美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学生到中国学习高铁技术,开设埃塞俄比亚铁道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班,以技术与语言复合、技术与管理复合,培养具有国际工程及管理能力的高速铁路紧缺人才,助推中国高铁进军国际市场。

  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计划参与高校从教师评聘与考核、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工程经历培养等多个方面制订政策措施。高校优先聘任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安排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授课,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等。目前,企业兼职教师数已达上万人,派往企业挂职学习的高校教师已达5000余人。

  例如,同济大学建立“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要经过至少一年半的岗前锻炼和培训。截至2012年底,学校外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94人次,聘请校外企业兼职教师163人参与教学。

  国际同行肯定。2012年,英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委派专家随机选取了太原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参与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专业的现场考察。外方专家对我国工程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远超预期水平。专家认为我国部分工科专业在教学条件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在改革方向上,推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与国际改革趋势相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与国际基本同步,特别是注重结果导向,以工程系统或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CDIO)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与国际实质等效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该协议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日本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组成。

  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成立了由76名教育界和产业界专家共同组成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以及机械类、化工类等14个认证分委员会,分别负责组织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认证工作。目前已对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

  在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我国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补充标准则涵盖了各行各业对各类工程人才的要求,反映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工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有利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服务面向的学校发挥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

  今年6月,《华盛顿协议》组织召开大会,通过了我国提交的加入协议申请,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这将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加入该协议,将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华盛顿协议》的标准实质等效,推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对尽快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职业工程师能力水平,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程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将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在工科主要专业领域逐步扩大认证范围,积极采用国际化的标准,吸收先进的理念和质量保障文化,引领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专家观点】

意义重大 责任重大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吴岩

  2010年2月2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专题文章中写道:“中国培养工程师的速度跟制造玩具一样快速廉价……”充满了对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庞大的惊讶和质量的质疑。3年多后的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华盛顿协议》全会上,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全票通过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

  加入《华盛顿协议》,对于我国工程教育乃至工业界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第一,我国工程教育将采用与《华盛顿协议》具有实质等效的人才培养国际标准;第二,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采信;第三,将为经过我国专业认证的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第四,将为我国实施职业工程师制度打下基础,为我国职业工程师的国际流动打下基础,为我国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打下基础。

  加入《华盛顿协议》,对我国工程教育而言,责任重大。首先,《华盛顿协议》从1989年成立至今已有24年,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我国2005年才开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时间只有8年。尽管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高度认可,但我们有清醒的认识,许多工作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其次,我国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1/3,工程专业类在校生超过400万人,占全国本科总数的1/3,毕业生超过100万人,占全国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3个1/3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质量和水平。如果我们努力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带动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意义。再其次,时间紧、任务重也是我们今后两年时刻要面对的实际工作情况,我们没有选择,只有高质量做好我们一系列的认证工作,两年后才能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华盛顿协议》全会上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成为正式成员。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认证体系,建设好一支熟知通晓国际标准的认证管理队伍和认证专家队伍,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指导帮助被评学校尽快按照要求进行自评自建工作,还要做好接受国际认证专家来华进行飞行检查准备工作等。我们的工作很繁重,我们的任务很艰巨,我们的时间很紧迫。

全票加入《华盛顿协议》是最好的褒奖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副理事长 余寿文

  《华盛顿协议》全体成员一致同意中国作为预备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是一件大事。

  从上世纪90年代土建专业评估伊始,再从2005年到现在的8年时间里,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走过了研究、试点到全面实施的历程。我们苦练内功,制定了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了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组织架构,编制了比较完善有效的文件体系,培养培训了一支学校与工业界结合的认证专家队伍,推动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我们走出国门,与《华盛顿协议》所有正式成员进行了访问交流,派出了相当数量的专家出国培训学习,邀请了许多国际认证专家来观摩指导,多次参加了国际工程联盟的重要活动。教育部与中国科协、人社部等多部门通力合作,扎实工作。我们用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影响并打动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同行。

  全票通过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但这尚未画上句号,我们需要继续扎扎实实做好今后的工作,我们还在前行的路上。

国际标准的中国工程教育

  南京大学教授、工程教育认证专家 陈道蓄

  《华盛顿协议》体系和欧盟的EUR-ACE体系,是世界公认的工程教育标准,其中《华盛顿协议》体系的影响更大、更为广泛。

  相对而言,我国的教育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就工程教育来说,长期以来,对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没有一个清晰、明确、可衡量、符合国际通用要求的标准。2005年我国开始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之后高起点制定了工程教育标准,这是我国首个工程教育标准,此后,经过多次修订,日趋完善。2012年,形成我们现在认证使用的工程教育标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专家来华考察我们的认证工作,一致认为我们的工程教育标准无论是理念,还是各项具体要求都与《华盛顿协议》具有实质等效的水平。

  《华盛顿协议》的发起国都是老牌的工业化国家,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中国的工程教育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开始为世界所认可。

为工业界培养高质量的“产品”

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副会长 顾宗勤

  工程教育发展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面向工业界是根本。能否为工业界培养质量优、数量足的“产品”——工程技术人才,是检验工程教育质量的“试金石”。

  工程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满足工业界的人才需求就是工程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企业行业就是工程教育最大的客户,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随客户的变化而变化,工程教育就要走这样的路。产学联姻,才能结出好果子。工程教育的改革,要求大学必须开门办学,只有这样,大学的人才培养也好,科学研究也好,才能真正做到为国家、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服务。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也面临着环境、安全、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有工程专业技术能力,有人文素养、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组织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教育这样的改革持续下去,就可以不断培养造就贴近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就可以为我国早日成为工业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改革势在必行

东北大学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Richard Morrow说过,具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我国要建设工业强国,需要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显然,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责。从高校办学角度看,要实现这一目标,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改观念,改革工程教育质量观。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面向工业界,以工业界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和企业界的满意度为目标,学校的各种资源重在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保障体系重在保证学生能力的达成。其次,改标准,改变以教师的水平高低作为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代之以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作为衡量质量高低的标准。再其次,改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上形成一种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制度和文化,在教学过程、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坚持持续改进,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后,改考核,改变过分以学生试卷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和考核优劣的主要依据,更多关注和重视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的满意度。

  《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21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