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借“知识地图”提升学生能力
时间:2014-03-21 08:30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欢 高耀彬 点击: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精心设计专业知识“地图”,同时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时的立体思维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导游”。

 “知识地图”:学习好“导游”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精心设计专业知识“地图”,同时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时的立体思维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导游”。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特别是针对新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规划等专业教育,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将专业所涵盖学科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知识体系、课程衔接结构等整理成结构图,并把思维导图引入课堂教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启发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探索以“导游”的全新方式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

  “知识地图”让大一新生豁然开朗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学院将专业知识结构图,喷绘张贴到信息学院的教学楼以及新生教室。“以往,很多学生不知道信息学院到底学些啥,在社会上有啥用。不少新生在报到时就提出了转系的申请。”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学院副院长樊东燕说。然而,在该学院最近一届的新生中,几乎没有人提出转系申请,一张张挂在教室中的知识图谱,让学生们坚定了自己当初的信念。

  “以前不知道物联网是什么,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信息学院13级物联网专业学生任宏燕说,“后来一进教室就看到一张张巨大的‘知识地图’,感觉很纳闷也很好奇。开学没几天,专业课老师给大家深入浅出地讲了‘知识地图’就是我们大学四年要学的东西,我顿时豁然开朗了,也明白了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和自身定位。”

  “第一学期的基础课、计算机导论和C语言等专业课,是学好专业基础的基础。计算机的基础是0和1这两个数字,而最新的IT知识是用英文写出来的,只有看懂原著才能更深层次地领会其精要,而非局限于阅读中文译本。因此,在第一学年,以高等数学与大学英语为主线,C语言与计算机导论为辅……”学院13级计算机科学专业一名学生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

  通过学习方向和知识脉络的把握,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信息学对口就业岗位有数十种,而‘知识地图’将充分发挥学习‘导游’的作用,让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喜好,按照图表去寻找自己的学习重点。”信息学院院长张永奎说。

  “知识地图”让教师告别“各自为战”

  “知识地图”的架构,耗时近6个月。“我们经过了反复的推敲论证,涉及的核心课程就有60多门,各个专业的图表也存在着差异。”张永奎说,“比如软件工程专业涉及编程,对专业基础知识要求高,因此在地图上C语言等基础课程着墨较多,而电子信息专业,虽然也涉及到专业基础知识,但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设计简单的界面,因此地图对专业基础知识提及的内容比软件工程专业要少。”

  教学质量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促进实现的,通过编绘专业知识结构图,为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同专业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如何将教学效率建立在知识主动链接的基础上,提供了统筹兼顾、系统融合、突出重点、有效利用课时的思路与做法。“跟别的专业稍显不同的是,信息学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如果前面某个知识点老师没讲到,很多学生会不清楚后边的这个代码是如何写出来的。”樊东燕说,“通过编制专业知识结构图,教师间告别了‘各自为战’,清楚地知道知识链条哪些地方已重点讲过了,该为后面的课程做好什么样的铺垫,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整体专业把握能力有很大帮助。”

  以图促教培养零适应期应用型人才

  以图导学、以图促教,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图画、代号和连线,正在成为学生笔记的常规符号。“这是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具体实践。”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郝丽说,“我们希望通过教学创新,培养与社会实现‘无缝对接’和零适应期的人才。”

  通过历时近一年的调查研究,2012年底,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大力拓宽学科领域,加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教育。“社会上人力资源学的毕业生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管理学院院长暴丽艳说。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清诸多知识的脉络,郝丽等人把思维导图引入课堂教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各级知识用互相隶属和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建立链接,把新增知识点巧妙地嵌入日常理论教学中。“90后学生普遍比较独立,思维习惯有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郝丽说,“我们就是要用图表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构架课堂知识。我们欢迎学生五花八门的笔记。”

  每个星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分为若干个小组,围绕特定的兴趣领域深入展开讨论。当学生有新观点、新想法时,小组便把它们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小组之间的信息经过联结和聚合,教师便形成可共享的群体知识空间图并下发给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培养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动能力。“自始至终,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不是死板教条地进行管理理念的灌输;我们要培养的是灵活性、创新性、应变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树立起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立体性思维。”郝丽说。(通讯员 张欢 记者 高耀彬)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1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