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福州大学: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之变
时间:2013-01-16 10:00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龙超凡 点击:
福州大学将数十栋学生公寓划分成一个个“小区”,借鉴社会家居式服务管理模式,“后勤中心”成为“物业中心”

  福州大学将数十栋学生公寓划分成一个个“小区”,借鉴社会家居式服务管理模式,“后勤中心”成为“物业中心”

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之变

付业兴 绘

  2012年春季学期,福州大学新校区学生公寓远志苑悄然“变脸”:平常很少露面的楼管员走出各个宿舍楼,穿上统一的正装,在公寓门口的值班室执勤;身着保安服装的人员在公寓内全天候巡逻。紧接着,学生出入公寓前后门要刷卡了,送外卖的和无关人员无法入内,且公寓内自行车停车场、体育健身设施等相继“现身”……

  这些变化源于福州大学在全省率先推行的一项学生公寓管理的“革命性变革”——把数十栋学生公寓划分成一个个“小区”,借鉴社会家居式服务管理模式,变“后勤中心”为“物业中心”,向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当年秋季学期,该校又在3个学生公寓片区推行这项改革。对于这样的片区,福州大学后勤部门习惯称之为“小区”。

  把学生公寓划分成一个个小区来管理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小区化”管理后带来哪些新变化?学生们对“小区化”有何反应?这样的管理模式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为何要推行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

  传统楼管模式办事效率低,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实施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改革之前,福州大学像全国众多高校一样实行传统宿舍管理模式:每栋公寓楼配备一到两名楼管人员和一名清洁工,楼管员负责对出入公寓人员“把关”,以及接受学生报修申请登记、缴纳水电费等工作。

  福州大学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琭萍介绍,自学校在福州郊区闽侯县新建了新校区后,招聘的学生公寓楼管员基本上都是当地失地农民,“他们中午要回家吃饭,且随时都有可能偷偷地溜回家,而教师们晚上要回城区居住,于是晚上成为监管楼管员的‘真空地带’。”

  “那时,学生们的投诉比较多,而责任主体又不明确,学生公寓管理成为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苏琭萍说,近年来福州大学在校生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已达24000余人,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一个后勤管理中心根本忙不过来。

  该校2009级学生黄振翎曾经为了报修一个网络接口每天跑后勤部门3次,“按规定直接向楼管报修就可以,但楼管要么不在岗,要么在岗不办事,还不如自己跑后勤部门方便。”

  令学生们烦恼的何止是报修问题,每月各宿舍缴纳水费、电费更是件苦差事。该校2011级学生张然是宿舍舍长,自从丢了“一卡通”,每次到缴费的时候都苦不堪言。“学校规定只能用‘一卡通’刷卡缴费,现金、网银支付都不行,还只能交给本公寓的楼管员,程序繁杂不说,楼管员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楼管员对本公寓楼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只能充当‘传声筒’的角色,比如宿舍报修、网络故障等问题,楼管员唯一能做的就是上报有关部门。经过层层上报,工作效率就很低了。”福州大学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文信表示。

  如何解决楼管员素质参差不齐、办事效率低、学生投诉较多等问题?学校领导层意识到,单靠对楼管人员等进行教育或惩罚还不够,必须引入一种新的管理机制。于是,一个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的大胆创新应运而生。


 怎样实施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

  过去要把学生“管住”,现在则是为学生“服务好”

  把数十栋学生公寓划分成一个个“小区”,借鉴社会家居式服务管理模式,变“后勤中心”为“物业中心”,后勤人员像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一样为学生提供生活便利。这就是福州大学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的最主要变化。

  2012年春季学期,福州大学开始在学生公寓远志苑“试水”学生公寓“小区化”管理——小区完全封闭,只有前后两个门,小区内各楼栋的楼管员全部换上了统一服装,在小区门口值班室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记者在该校一小区门口看到,岗亭上贴有值班电话、举报电话两个电话号码。

  除了设置岗亭外,小区前门旁边还设有一间“小区管理办公室”,类似社会上市民居住小区的“物业服务中心”,维修、水电、安全、清洁等人员需要在办公室值班,随时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管理重心下移,各类服务人员安排在一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办事效率会大大提高,也可有效防止上班‘溜岗’、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苏琭萍说,对于学生公寓管理,过去是要把学生“管住”,现在则是为学生“服务好”。

  报修,一直是学生希望能尽快解决的棘手事儿,也是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过去,该校后勤集团公寓管理中心虽然设有维修部,但由于吃“大锅饭”,维修人员难找难见,上门维修的时间难以保证。而现在,学校专门开辟了网络保修平台,一批勤工助学的学生每日整理学生的报修情况,按小区、楼栋分门别类,第二天早晨上班后由各个小区领回去统一派工人修理。晚上,各小区相关人员要反馈维修落实情况,减少遗漏或拖延情况的发生。

  “不仅可以网络报修,小区内的清洁工、保安都可以接受学生的报修申请,他们回门口岗亭后交给维修人员。”林文信表示,一般性维修可以在24小时内解决,甚至可以更快地解决因设备故障给学生带来的不便。

  在水电费缴费方面,过去由各自楼管员负责收取和开票,现在统一规定通过网上系统交付,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办理,且有利于电子数据的保存、查询,有效防止了丢单的情况反生。

  “现在学生有事儿知道去找谁,办得了事,便捷而高效。”林文信说,“小区化”管理后,学生们反映强烈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成为小区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等功能。为增添小区的文化氛围,福州大学加大投入,安排经费添置了文化岗亭、体育健身设施等。 “小区化”后内部员工如何管理?

  人员虽然精简了,但办事效率比以前要高得多

  小区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高低,服务质量和水平如何保证?

  林文信介绍,学生公寓管理工作过去由校后勤集团公寓管理中心直接负责,即学生公寓的水电、维修等一线工作都由管理中心直接派人去落实,而现在这些一线工作全部交由小区管理办公室完成。各小区管理办公室设小区部长一职,由其自行“组阁”并负责团队的日常工作安排。

  “公寓管理中心对小区管理办公室进行整体考核,小区管理办公室对小区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在薪酬方面,打破‘大锅饭’,实行考核机制,按各小区的服务质量和等级来发放工资。”林文信介绍,采取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后,各小区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办事的效率大大提高。因为团队中任何一个人工作态度和水平不行,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服务质量和等级,进而影响工资收入。据了解,现在,福州大学4个小区原来有管理人员20多人,现在则只有13人。

  在日常工作中,该校定期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主要由口碑好、业务能力突出的“老后勤”、“老楼管”担任培训老师。培训内容涉及文明礼仪、礼貌用语,以及各种表格、收据、票据等业务培训。对于新员工,一定要培训合格后才安排上岗。对于在工作中未执行有关规定的员工,则采取书面通知的方式,告知其违背了哪一条规定,属于第几次犯规。

  小区服务好不好,归根结底应该由学生说了算。该校各小区成立了小区学生管委会,每栋楼设有楼长,每层楼设有层长,他们的名字和相关信息公开张贴在各楼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我们定期与小区管委会、学生维权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座谈,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把一些小矛盾化解在一线、化解在基层。”苏琭萍说。

  “现在,学校正在吸纳一部分学生参与水电抄表、计量工作的监管,让他们在参与中体会后勤工作的繁重与难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知情权,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苏琭萍说。
 学生对公寓管理“小区化”有何看法?

  学生从不适应到安心、舒心,学生财物有了安全保障

  学生公寓“小区化”后,学生出入小区要刷卡,且小区前后门由全天候开放变为限时开放,一些学生刚开始时对这种“小区化”的严格管理感到不适,甚至认为限制了自身自由。

  进入小区要刷卡,但这小小的动作,却可能在高峰期形成拥堵。每逢雨天,骑自行车的学生只得先下车刷卡,然后推车进小区。“放学高峰期会在门口拥堵很多人,下雨时往往会淋得湿漉漉的,十分不方便。”该校2011级学生刘晨说。

  刚开始时,小区后门只在中午的两个小时开放,给许多同学造成不便。某天下午,该校2010级学生小林想从后门出去理发,结果发现后门锁起来了,而走正门还得从小区外绕上一大圈才能到理发店去,实在是太麻烦,于是他索性就不去了。

  对小区进行严格的作息管理,主要是出于规范学生行为的考虑。该校后勤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大学生作息习惯不良,要么睡懒觉,早上不去上课;要么晚归,甚至夜不归宿;还有的带外校人员回宿舍、一日三餐叫外卖……通过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人员进出规范化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是校方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出的决策。

  由于学生呼吁强烈,该校后来对小区门禁时间作了调整,从早上10点半到晚上10点半都开放。“在人流高峰期,我们值班人员必须集中精力,看清出出进进的人员,看好他们的自行车,做好陌生人员进出小区记录,阻止送餐人员进入。经过一段时间疏导,高峰期不再是人挤人,自行车也不再乱摆放,一切显得井然有序。”该校某小区一名保安说。

  随着校方积极改进服务措施和提升管理水平,“小区化”管理博得了大多数学生的“欢心”,一些学生也很快从不适应变为安心、舒心。

  该校2011级学生张凯表示,“小区化”管理以前,他和舍友有时候一整天不出宿舍,靠叫外卖填饱肚子,如今则不行了。“外卖送不进来其实是好事,我们正好借出去吃饭的时候放松一下心情,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挺好的。”

  “‘小区化’管理后,我更有安全感了。”该校2010级学生林灵说,她曾经被贸然闯入宿舍的送餐人员吓坏了。有一次,她舍友叫的外卖送到宿舍门口,送餐人员敲了两下门之后,未经同意就闯入宿舍。当时她正要睡觉,见到陌生男子着实被吓得不轻。林灵说,现在陌生人很难混进来,再也不用担心类似的事情了。

  住该小区的学生陈月萍多次忘记给自行车上锁,但她惊喜地发现自行车竟然没有被盗。“自行车丢失的风险大大减少了,宿舍盗窃现象销声匿迹了,学生财物有了安全保障,各种垃圾广告也大大减少,我支持‘小区化’管理,真的很不错。”陈月萍说。

  据统计,2011年,该校学生公寓远志苑曾发生14起电脑、自行车等物品被盗事件。而实行“小区化”管理后没有发生一起盗窃事件。

  在第一个小区试点成功后,福州大学于2012年秋季学期又启动了3个条件成熟的小区。目前,生活在4个小区内的学生达15000人左右,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3。
   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是否适于推广?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出台一整套的配套措施

  记者致电一些高校有关负责人了解到,在福建省80余所高校中,尝试开展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的高校极少,而部分高校曾有此念头,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放弃了。

  一些高校负责人表示,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也有的高校称之为“物业化”),在国外高校早已有之且已经相当成熟,而对国内高校而言,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这是一个发展趋势。

  福建师范大学郭丹教授曾担任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院长,拥有多年管理高校后勤工作的经验。他认为,传统的楼管员负责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加大运行成本;工作量不均,影响工作积极性;对同一问题缺乏统一标准,遇事调动不灵活,等等。传统的楼管员负责制难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而“小区化”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郭丹教授表示,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大面积推广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他分析,一些高校没有推行“小区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有3点:第一,推行“小区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一些高校受建设新校区等影响导致经费比较紧张,无钱投入;第二,学生入住公寓需交费,“小区化”后经费如何安排需要解决;第三,学生的人身安全、思想动态等工作仍然要做,辅导员与小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如何协调需要讨论。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国立表示,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出台一整套的配套措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行“小区化”,第一个“坎”就是人员配置问题,原有楼管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否胜任,若不能胜任或人员富余,裁员工作是否好做,值得细细考虑。另外,一些高校的学生公寓比较分散,难以用围墙圈起来连成片,也导致“小区化”不便实施。

  林文信表示,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并不等同于“物业化”,因为有关学生公寓管理的费用收取、人员安排等仍由学校后勤部门统筹,并没有社会化,只是变过去的“行政管理”为“人性服务”。福州大学其他学生公寓若能封闭起来形成一个个片区,也将会实行“小区化”管理。(记者 龙超凡)

    《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15日第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