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订单培养:叫好声难掩隐忧
时间:2012-12-26 11:3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汪瑞林 姜瑜 点击:
订单培养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促使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但在现实中,订单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

  订单培养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促使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但在现实中,订单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

  ■本报记者 汪瑞林 通讯员 姜瑜

  “和我一同进入这家企业的40多个同学都跳槽或改行了,没走的就剩我一个。很多同学在进入订单班的时候就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企业给予的发展平台不大,他们就会选择离开。”杭州某高校2010届“庄泉订单班”的毕业生小陈告诉记者。

  40多人的订单班,毕业后两年时间,最后只剩下1人,流失率超过97%。这笔账对合作的企业方来说,怎么算都是亏的。“我们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公司派专人入驻学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后的结果让我们很失望。当前的订单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在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短期内,我们不会再和高校合作开办订单班。”庄泉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朱经理说。据朱经理介绍,近年来,订单班毕业生就业不稳定,跳槽频繁已不是什么新现象,与庄泉公司“同病相怜”者不在少数。

  前不久记者在深圳龙岗区采访时,该区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老总吴先生告诉记者,深圳、东莞等地有不少企业是他的老客户,前几年热衷办订单班,效果不是太理想,现在又回来找他,希望采取代理招聘的方式招收人才。

  与大量订单培养的“正面宣传”相比,上述现象,只是一丝杂音而已。在百度网站输入“订单培养”、“订单教育”搜索,跃入眼帘的都是诸如“大二一半学生被预订,高职订单培养就业形势旺”、“订单班学生走俏企业”之类振奋人心的标题和文章。这些文章所讲的或许是事实,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和误导,好像订单培养是解决就业难题的灵丹妙药,一吃见效,标本兼治,以致于很多高职院校(也有部分本科院校开展订单培养)谈就业工作言必称订单,应该说,这不是一种好现象。订单培养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订单培养有没有负面作用?什么样的订单培养才是学生需要的?订单培养模式搞了十多年,是时候静下来好好想一想了。

  订单班毕业生为何朝秦暮楚

  很多企业在下订单的时候,没有准确定位,缺乏冷静思考,在用工荒的背景下,一些企业想当然地把办订单班作为弥补人才缺口的办法,忽视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忽略了岗位是否与学生的需求匹配,出现人才大面积流失在所难免。

  “我们都是通过学校专业方面的选拔进入订单班的,我本来想从事电路设计之类的技术工作,从事销售工作也不错,我以为公司的发展平台很大,后来公司安排我们做装配工,这跟我们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我上网查其他公司的招聘信息,有很多适合我的岗位,我为何非要呆在这里耗费青春,干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温州某高校2011届毕业生小周告诉记者,他前不久离开当初的订单企业,另谋高就了。据了解,与小周前后脚离开这家订单培养企业的学生多达10余人。

  小文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公司工作,他前年从武汉某高职院校毕业。这家企业在他们学校办了一个订单班,一共招了30多人。小文学的是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企业下订单时说是学生毕业后到公司做生产和物流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工作,结果才干了3个月,就让他转岗去当仓库管理员,因为信息采集和处理工作用不了那么多人。“既然用不了那么多人,当初干吗要招那么多人?”小文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觉得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技术含量太低,他决定在过大年前辞职,到南方去闯荡。

  “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并不是每个人对自己兴趣爱好、职业生涯都有过深入的思考和规划,存在盲目选择的情况。有一部分人是冲着企业的名气去的,还有一些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为绝大多数订单班实行学费全免(公司支付)或由公司赞助一部分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等,几乎能供学生完成整个学业。”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黄志祥说。

  据了解,开办订单班的校企双方,此前多曾有过校企合作经历。在学生进入订单班学习时,往往被要求签订一份附加协议,明确资助方(企业)、受助方(学生)和学校三方的权责和义务,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这个协议的约束力并不大。黄志祥介绍说,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建工集团、中海物业管理公司等许多企业合作开办过订单班,迄今还没有毕业时拒绝去企业工作的,但是曾出现过学习中途要求退出订单班的情况,一般来说,企业不会为难学生,不要求学生额外赔偿违约金,只需将企业已资助自己的金额原数退回即可。这部分钱仍然留在学校,学校另外选择优秀学生接受资助,进入订单班。

  学生违约跳槽,加大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因此,许多人批评这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工作不踏实。

  对此,广西纺织工业学校高级讲师雷敏认为,从学习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是学生自我意识、职业目标不断变化、完善、提升的动态过程。订单培养中,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往往集中于中低级技术岗位,而且到企业后分配的岗位还可能和当初的承诺不一致,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之后,自然期望谋求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如果长时间把他们限制在某个岗位上,妨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学生,而应该反思,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在管理上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是否提供了较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是否给员工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则认为,很多企业在下订单的时候,没有准确定位,缺乏冷静思考,在“用工荒”的背景下,一些企业想当然地把办订单班作为弥补人才缺口的办法,忽视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忽略了岗位是否与学生的需求匹配,难以满足学生职业兴趣的多样性,出现人才大面积流失自然在所难免了。

  “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员工的薪酬高,学生才能踊跃报名参与订单培养,企业才能留住高素质的员工,保证员工不会流失。订单培养对企业提出来的要求是很多的,比如,这么多来自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学生同时进入企业,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个人愿望来定位他们在公司的角色,如何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如何根据不同成长阶段设计职位升迁机制与平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应该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已经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了两届“宏丰订单班”的上市公司——温州宏丰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乐生说。

  “订单”变“钉单”,学生怎么办

  过多地将带有本企业特质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职业兴趣的多样性,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应变能力变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与职业变化的需要,不利于其今后的择业和长远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从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和老师那里,知道他们对“订单”还有另一个称呼——“钉单”。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

  记者从西南石油大学、潍坊学院、聊城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了解到,大多数企业和学校、学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时,均要求: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不思上进、违纪违规、成绩下降、行为不轨,企业有权随时终止对此类学生的资助,学生要退回企业已支付的费用。订单企业都设定了服务年限,一般是5到6年,最低的也得3年以上,学生如果未满服务年限就跳槽,需要按照未服务的年限,向企业支付一定数量的违约赔偿金。

  深圳某职业技术学院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各企业的要求和做法不一样,比如与他们学院开展订单培养的某集团公司,根据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将资助标准、年限与毕业后的服务年限直接挂钩,一般的服务年限是本科生10年、大专生6年、中专生5年。如果受助的学生完成学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后,不愿按协议到公司工作的,必须按照本人受助方式和金额,资助两名贫困学生。

  “一旦签约进入订单班,就像是被‘钉’在企业了。”一位订单班的学生告诉记者,“如果觉得这份工作不合适自己,该出走时就出走,没必要熬满服务期,我们耗不起啊。”

  除了对过长的服务期限有异议,一些专家对于订单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现在很多订单班,企业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流程、入职礼仪、上岗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很多内容应该属于入职培训、岗前培训的范畴,把这些内容搬到学校的课堂上,是混淆了高等教育和企业培训的不同性质、任务和目标。”刘尧说,“订单培养中,企业参与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实践教学,而过多地将带有本企业特质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职业兴趣的多样性,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应变能力变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与职业变化的需要,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择业和长远发展,尤其是在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的时候,他们受到的冲击更大。”

  职业规划专家张恒亮则认为,现代社会,很少会有人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订单培养这种契约式的就业模式,虽然提高了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就业质量未必高),但是对于学生学业的完成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有的学生觉得工作有着落了,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在校期间就不用功学习了。过长的服务期,也与当今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特点相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年的社会活力。学生毕业后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但限于合同关于服务期限的规定而无法动弹,还可能激化双方的矛盾,这一点在一些企业内部已经表现出来。
 

  搞订单培养,学校有没有风险

  是否应该开设某个专业方向的订单班、多大规模合适,学校更多地是听从企业方的意见,被动地“照单全收”。订单培养合作企业的实力、人才观念及教育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在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培养。200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开展订单培养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订单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搞订单培养的热情非常高,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在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订单班办得越多,需要求职找工作的毕业生越少,学校的压力相对就小。而对于开展订单培养存在的风险,则较少有人考虑,“搞订单培养,学校能有什么风险?”一位高职院校的校长这样反问记者。

  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原本从事汽车发动机业务,该公司曾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工程系精密加工专业招收了一个“订单班”,但是后来德国博世公司将汽车发动机业务迁到无锡,苏州变成汽车电子业务基地,原来订单班的学生无法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就业,班上的学生大部分要求退出,一时闹得沸沸扬扬。这个案例提醒人们,人才的培养是有周期的,经过两三年,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和内外部环境可能发生变化,订单班能否适应可能的变化?订单无法执行了怎么办?

  这样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深圳龙岗区那家人力资源公司的老板吴先生告诉记者,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大批企业业务萎缩、裁员减薪,无法接收安置订单班的毕业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黄志祥告诉记者,如果企业因为行业发展、宏观环境或企业战略调整等各种原因导致订单无法执行,通常的做法是由双方另行商定订单班学生的去向,或由学院另行推荐就业。

  订单班的学生是按照合作企业的要求量身培养的,本来就存在专业技能过窄的问题,到毕业时让他们另谋出路,他们需要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应对新的竞争,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激化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校间的矛盾。

  研判经济形势、分析行业产业发展走向,并非围墙内的高校所长。所以,是否应该开设某个专业方向的订单班、多大规模合适,学校更多地是听从企业方的意见,被动地“照单全收”。而事实上,对于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竞争博弈,企业有时候也把握不准,当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企业遭遇困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两年形势好的时候盲目扩张,现在需求萎缩,一下子各种问题都出来了。企业一旦判断失误,导致的不良后果,需要校企双方来承担,而学校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更大。

  订单培养合作企业的实力、人才观念及教育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而事实上,只有少数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才具备较好的条件,学校要找到合适的企业并不容易。更有一些企业,由于招工困难,把办订单班作为批量招工的途径,这样的订单班,则完全背离了订单培养的宗旨。

  订单培养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权力寻租行为,这并非危言耸听。一位企业主告诉记者,他曾到西部某省一所高职院校谈订单培养合作,学校一位领导直接问他:“我给你输送学生,你能给我多少钱?”据这位企业主介绍,某企业办订单班,除了合作协议上规定的双方责、权、利之外,他还按每人500元向学校支付了“人头费”,这笔钱最终进了学校相关领导的腰包。“真是雁过拔毛,这种行为确实令人不齿!”这位企业主气愤地说。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订单教育

  学校与企业合作,必须考虑学校的定位及学生的需求,处理好学业与就业的关系,重视学生的后续发展问题,在强调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学校不能一味迁就企业,跟在企业后面跑。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订单培养的模式,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推行订单教育是一种大趋势,但是不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罗刚认为,学校不是企业的岗前培训基地,订单培养中,企业如何介入教学过程、介入程度多深,分寸需要拿捏好,学校与企业合作,必须考虑学校的定位及学生的需求,在强调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学校不能一味迁就企业,跟在企业后面跑,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0年就开始尝试办订单班,在当地口碑较好,该院与宏丰公司开办的订单班,人才流失率一直很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订单班的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企业给学生提供的每个岗位,我们在办班之初就一一进行核对和研究,罗列出来告知订单班的学生,并将岗位技能方面的教学融入到课程计划中,最终企业提供的就业平台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愿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谷智静说。

  订单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解决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初次就业率,但是对于一些学校急于将学生推出去而将订单培养视为“救命稻草”的做法,多位专家都表示不能认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熊惠平副教授认为,推行订单教育,既要处理好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又要考虑到青年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的后续发展问题,使“订单”更加人性化,尤其要注意维护校方和学生的利益。

  “订单培养强调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而不只是给钱、冠名、要求毕业生服务满多少年,在合作过程中,应该本着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实现‘学校教育有方向,企业发展有人才,学生成长有平台’的多赢目标。”刘尧说。

  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刘尧认为,学校应该把满足企业需求与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起来,树立新的“三观”:人才观——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人的终身发展要求,培养的人才要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观——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首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次才是追求高就业率;课程观——订单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从单向适应企业,转向校企双方依据社会需要,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链接   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就人才供需与培养所达成的契约或合同关系。一般是由高职院校根据企业提出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开设专门的订单班(通常以某企业名称命名),培养企业所需相应数量与质量的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企业根据双方的协商,向学校支付相关培养费用。在订单培养中,企业不只是简单地向学校下人才的“订单”,还要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考核鉴定等),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及部分本科院校开展了订单培养教育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支付的费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程度、要求毕业生服务的年限各有不同,也有些企业只是对订单班进行冠名。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5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